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远程运维研究
杨坚
杭州杭港地铁有限公司
引言
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地铁作为高效、环保的城市交通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运维系统,提升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的运维水平,实现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1 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运维现状分析
1.1 常见设备类型与运维需求
地铁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其运行依赖于大量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涉及售检票、安检、客流引导、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自动售票与检票系统(AFC):包括自助售票机、自动检票闸机、充值终端等,承担乘客进出站流量管理与票务处理,需保证全天候稳定运行;
电梯与自动扶梯:承担站内垂直交通任务,特别是在高峰期承担大量客流,要求高安全性与高可用性;
环境控制系统:包括通风、空调、照明、排水等子系统,确保站内舒适与安全环境;
视频监控与安防系统:如摄像头、入侵报警装置、人脸识别终端等,为地铁运营提供安全保障;
广播与信息发布系统:用于发布列车到站、运行情况等实时信息,是保障乘客出行体验的关键环节。
上述设备运维具有多样性、连续性与响应性的特点。对其维护不仅要定期巡检,更需具备应急响应能力和快速故障排查机制,以保障列车正常运行和乘客出行安全。
1.2 传统运维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多数地铁车站仍采用以人工巡检为主、事后维修为辅的传统运维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故障发现滞后,响应不及时:传统模式依赖人工定期巡视或乘客 / 站务员反馈问题后再处理,往往在设备出现明显异常或停止运行后才被发现,延误最佳维修时机;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类设备由不同厂商提供,缺乏统一运维平台,设备数据分散在各子系统中,导致无法进行跨系统综合分析与调度;
运维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由于设备分布广泛,工作人员需频繁在站内各区域之间往返巡检,既耗时又容易遗漏潜在隐患;
缺乏预警与预测能力:传统维护依赖历史经验和现场观察,难以及时预判故障发展趋势,不利于提前干预,影响运营安全;
人力资源浪费与成本高企:重复性高的日常维护任务占据大量人工时间,导致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尤其在多站点、多线路统一管理上成本压力突出。
2 物联网技术概述与关键组成
2.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架构
物联网是一种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网络通信技术,将物理世界中的设备、系统和对象与虚拟世界的数据、平台和服务实现互联互通的技术体系。在地铁车站自动化运维领域,物联网的引入不仅仅是设备之间的简单连接,更重要的是通过感知、传输、分析和控制等过程,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智能决策与远程管理的运维系统。其系统架构通常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依赖于传感器、摄像头、控制模块等设备,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信息;网络层则承担数据的传输任务,采用无线通信、5G、以太网等多种通信方式,确保数据高效、安全地传递到后端系统;应用层是整个物联网架构的核心,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展示并实现远程控制与故障诊断等运维功能。
2.2 关键技术要素
实现物联网在地铁车站远程运维中的有效应用,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协同发展。首先,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物联网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它通过在各类设备上部署传感器节点,构建覆盖站内多个区域的感知网络,实现对设备温度、电流、振动、开关状态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其次,边缘计算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云计算架构对数据中心的高度依赖,使得部分计算任务可以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设备上完成,从而大幅度降低系统延迟,提高故障响应速度。
3 基于物联网的地铁自动化设备远程运维系统设计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远程运维系统采用“端 - 边 - 云”三层架构模式,通过终端感知设备、边缘处理节点与云端管理平台的有机协同,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与远程控制。系统底层由部署在各类设备上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负责实时采集运行参数,如温度、电压、电流、震动等关键数据;中间层为边缘计算节点,通常设置在车站控制室或区域网关位置,可就近完成数据过滤、预警判断等轻量级处理,提升响应速度,减少网络传输负担;云平台作为上层核心,通过数据中心或私有云部署,承载大数据分析、设备管理、运维决策支持等功能,并通过统一界面向运维人员提供可视化的管理门户。整个架构充分考虑了地铁运行环境中对实时性、安全性和系统兼容性的高要求,确保设备监控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与跨设备兼容能力,适应多品牌、多类型设备的接入与管理需求。
3.2 关键模块功能设计
为了实现对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远程运维系统需要具备多个功能模块的协同支持。首先是实时监测模块,通过前端传感器与边缘设备采集运行数据,并以图形化形式实时呈现设备状态,支持阈值报警、故障定位和异常趋势识别。其次是数据传输模块,基于高可靠的网络通信协议,实现大规模设备数据的高效、低延迟传输,并保障传输过程的加密性与完整性。此外,智能诊断模块运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建模,识别潜在故障模式,预测设备寿命与维护时机,提升预测性维修能力。而远程控制模块则支持对关键设备的参数调整、故障复位、远程启停等操作,尤其在突发故障或紧急状态下可快速响应,大幅提升运维效率。系统还集成了日志记录与运维工单管理功能,确保运维流程可追溯、问题处理有依据,提升整个系统的可管理性与规范化水平。
3.3 系统部署与运行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物联网远程运维系统的部署需结合地铁车站的结构布局、设备分布与网络条件进行规划。部署初期,需要对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编号建档,并安装相应的传感器及边缘控制模块,确保数据采集完整性和设备联动性。网络接入方面,系统一般采用专网通信结合 5G 或 Wi-Fi 技术,构建多层次通信路径,以保障数据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传输。系统上线后,应建立统一的运行机制,包括定期设备巡检与系统自检流程、异常数据触发机制、智能预警与信息推送机制等,确保设备一旦出现异常,系统能第一时间推送至相关运维人员终端,实现“人未到,心先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运维系统为地铁车站自动化设备的智能管理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构建多层架构、集成智能分析与远程控制功能,不仅提高了故障预警与响应效率,也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安全风险。实际应用案例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与实用价值。未来,随着 5G、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地铁运维系统将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迈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模式持续优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夏浩杰,叶萍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设计[J]. 现代医院管理,2023,21(06): 99-102
[2] 程静 .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 [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4,48(03): 319-322+338
[3] 曾庆志,李鹏,邢辉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具管理系统设计 [J]. 物联网技术 ,,2023,13(02):150~153
[4] 杜桢梁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变电站电源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 [J].通信电源技术,2024,41(07): 39-41
[5] 李彤,何艳琪,钟兴等 . 基于泛在物联网思想的电力生产物资及工器具管理系统[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01): 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