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分析
饶陈武
广东路路通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199
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设备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运行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机电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负荷、材料老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不仅会导致设备停机,影响生产进度,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机电设备故障,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对于保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电设备常见故障类型分析
(一)机械故障
机电设备运行中,机械零部件易出现多种故障。零部件磨损较为常见,像齿轮、轴承、轴颈等,长期受摩擦、冲击、振动影响,齿轮齿面磨损会使齿侧间隙增大、传动精度降低,甚至断齿;轴承磨损则加剧设备振动、增大噪声,严重时失效。机械部件受过大外力、温度变化或长期交变载荷作用可能变形,如机床床身变形会降低加工精度、影响产品质量,还可能改变零部件配合关系。此外,振动、冲击等会使连接部件松动,降低设备稳定性,产生异常振动噪声,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二)电气故障
电源、电机与控制电路故障是机电设备常见问题。电源系统是设备运行基础,电压不稳定会使设备无法正常启动或运行不稳,过高电压会损毁电子元件,过低则致输出功率不足;电源中断会使设备停机,影响生产;电源短路会引发电路过载,烧毁元件甚至引发火灾。电机作为动力源,故障率高,绕组短路、断路等会使电机无法正常启动或运行电流过大,轴承损坏会加剧磨损,转子故障会导致输出转矩下降、运行不稳。控制电路故障会使设备无法按预定程序运行,如触点氧化会接触不良,线路短路会使控制信号混乱、设备失控。
(三)液压与气动故障
液压系统与气动系统故障是机电设备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液压系统故障主要表现为泄漏、压力不足、油温过高及振动噪声等。泄漏会使液压油流失、压力下降,影响性能;压力不足则致执行元件无法正常工作;油温过高会降低油粘度,加剧元件磨损。气动系统常见漏气、气压不稳、气缸动作不良等故障,漏气会致气压下降、效率降低;气压不稳使设备运行不平;气缸动作不良多因内壁磨损、密封件损坏或气源杂质堵塞等造成。
二、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一)基于传感器的监测诊断技术
1. 振动监测技术
振动监测技术通过在机电设备的关键部位安装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振动信号。不同类型的故障会产生不同特征的振动信号,通过对振动信号的频率、幅值、相位等参数进行分析,可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故障的类型和位置。例如,当轴承出现磨损故障时,振动信号中会出现特定频率的峰值;齿轮故障则会引起振动信号的频谱发生变化。
2. 温度监测技术
温度是反映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温度监测技术利用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电阻等)对设备的关键部位(如电机绕组、轴承、液压油等)进行温度测量。当设备出现故障时,通常会伴随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过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与正常运行时的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可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例如,电机绕组温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绕组短路、过载等原因引起。
3. 油液监测技术
油液监测技术主要应用于液压系统和润滑系统。通过采集设备中的油液样本,对油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粘度、水分含量、酸值等)和磨损颗粒进行分析。油液中磨损颗粒的数量、形状和大小可以反映设备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如铁谱分析技术能够分离和分析油液中的磨损颗粒,判断设备的磨损状态和故障类型。
(二)人工智能诊断技术
1. 神经网络诊断技术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学习能力,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进行故障诊断。将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和故障状态下的各种特征数据(如振动、温度、电流等)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经过大量数据的训练,使神经网络学习到正常与故障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将实时采集的特征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即可输出故障诊断结果。例如,利用神经网络对电机故障进行诊断,可有效识别绕组短路、轴承磨损等多种故障类
型。
2. 专家系统诊断技术
专家系统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智能系统,它将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以规则的形式存储在知识库中。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获取故障现象和相关数据,推理机根据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推理,得出故障诊断结果,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维修建议。专家系统具有诊断速度快、准确性高、能够解释诊断过程等优点,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库以适应新的故障情况。
三、机电设备维修技术
(一)传统维修技术
1. 更换零部件
当机电设备的零部件出现损坏时,最直接的维修方法是更换损坏的零部件。在更换零部件时,需要选择与原零部件规格、型号相同的配件,并确保安装正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例如,当轴承损坏时,及时更换同型号的轴承,可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转。
2. 修复零部件
对于一些损坏程度较轻的零部件,可以采用修复的方法进行维修。常见的修复方法有焊接、补焊、研磨、刮削等。例如,对于磨损的轴颈,可以通过研磨的方法恢复其尺寸精度;对于出现裂纹的零部件,可采用焊接的方法进行修复。
(二)新型维修技术
1. 状态维修技术
状态维修技术是基于对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评估,根据设备的实际状态决定是否进行维修以及维修的内容和时间。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获取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状态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和评估模型对设备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当设备状态出现劣化趋势或达到预定的阈值时,及时安排检修。状态维修技术能够避免过度维修和维修不足的问题,提高维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维修成本。
2. 远程维修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维修技术在机电设备维修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设备上安装远程通信模块,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实时传输至远程维修中心。维修人员可以在远程对设备进行监测、诊断和维修操作,如远程调整设备参数、下载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远程修复软件故障等。远程维修技术能够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人员的现场工作量,尤其适用于地理位置偏远或难以到达的设备维修。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设备在工业生产中地位关键,故障类型多样,涉及机械、电气等多方面。先进故障诊断技术,如基于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的诊断技术,能快速精准定位故障。传统与新型维修技术结合,为故障修复提供多样选择。实际案例表明,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可有效解决故障,提升设备可靠性与运行效率。未来,机电设备将更复杂智能,需加强多学科融合,研发更智能高效的诊断维修技术,并强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焕宇 . 机电设备维修与故障诊断技术探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09):0123-0126
[2] 刘辉 . 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智能维护技术研究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08):52-56
[3] 高寒 . 机电设备中智能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的运用 [J]. 黑龙江科学 .2024(0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