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研究与实践

作者

马强 马玥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沧州

一、引言

在“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指引下,体育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融合是高职教育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关键路径。高职教育以“对接产业、服务就业”为核心,其体育教育不仅需提升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还需培养团队协作、抗压能力等职业素养;美育则需突破“纯艺术”局限,与职业场景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新表达能力。然而,当前高职体美教育多处于“各自为政”状态,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因此,探索高职体育美育融合的实践策略,既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也是助力学生适配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2.1 课程设置“割裂化”,缺乏协同性

多数高职将体育与美育设为独立课程,内容无交叉:体育课程侧重“技能训练”(如体能达标、专项运动),忽视运动中的审美价值(如姿态美、节奏美、战术协作美);美育课程多聚焦“纯艺术”(如美术鉴赏、音乐基础),未结合职业场景与体育实践设计内容。例如,空乘专业的形体训练(体育范畴)与礼仪美学(美育范畴)分属不同课程,未能形成“体能 + 审美+ 职业形象”的协同培养。

2.2 教学方法“单一化”,脱离职业实践

体育教学常以“重复训练、竞技达标”为主,学生被动参与,难以体会运动的审美乐趣;美育教学多以“理论讲解、作品赏析”为主,缺乏实践载体。二者均未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设计教学——如机械专业未通过“运动器材美学设计”融合工程思维与审美能力,护理专业未通过“康复体能训练中的人文关怀”衔接体育技能与美育中的同理心。

2.3 评价体系“片面化”,忽视综合素养

当前评价多为“单一维度考核”:体育以体能测试(如 1000 米跑、立定跳远)、专项成绩为核心;美育以作业(如绘画、报告)或考试为依据,均未纳入“体美融合”的综合素养指标(如运动中的礼仪表现、体育活动的审美设计能力、职业场景中的体能与审美协同应用能力),也未引入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与高职“就业导向”的目标脱节。

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的核心原则

3.1 职业导向原则

融合需紧扣高职“服务职业发展”的核心,围绕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设计内容。例如:服务类专业(空乘、旅游)侧重“形体美 + 礼仪美”融合,提升职业形象;工科专业(机械、建筑)侧重“运动器材美学设计 + 团队协作美”融合,培养工程审美与协作能力;艺术类专业(动漫、设计)侧重“体育摄影 + 运动海报设计”融合,强化专业技能与体育文化的结合。

3.2 实践优先原则

依托高职“实践教学为主”的办学特色,将体美融合落在具体实践中——避免纯理论讲解,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企业场景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如通过“体育文化节策划”项目,学生需设计体育竞赛(体育实践),同时完成海报设计、开幕式舞蹈编排(美育实践),实现“做中融、做中悟”。

3.3 协同育人原则

打破部门、师资、资源壁垒:一方面推动体育教师与美育教师“协同备课”,共同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整合场地、器材、企业资源,如联合企业搭建“职业场景体美融合实训基地”,形成“学校- 教师- 企业”协同的育人格局。

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4.1 课程内容:聚焦“职业场景”,实现双向渗透

4.1.1 体育课程融入美育元素

在专项运动教学中,增设“运动审美”模块——如篮球教学中讲解“战术配合的节奏美”“传球动作的姿态美”;田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跑步的步频节奏美”“起跑姿势的力量美”;针对职业需求,在护理专业体能课中融入“康复动作的柔和美与人文关怀”,空乘专业形体课中结合“站姿、走姿的职业审美标准”。

4.1.2 美育课程对接体育与职业

将美育内容与体育实践、职业场景结合——如“艺术设计”课程让学生设计“运动器材外观”“体育赛事海报”;“礼仪美学”课程结合“体育竞赛颁奖礼仪”“职业场景中的形体礼仪”;“音乐鉴赏”课程分析“体育赛事主题曲的节奏与情感表达”,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审美感知。

4.2 教学方法:创新“实践载体”,激活融合体验

4.2.1 项目式教学

以“真实任务”为驱动,如组织学生分组完成“校园职业体育文化节”项目,需统筹“体育竞赛设计(如职业技能相关的体能挑战赛)”“美育呈现(如竞赛海报设计、场地美学布置、开幕式舞蹈编排)”,教师(体育 + 美育)共同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中掌握体美融合技能。

4.2.2 情境模拟教学

模拟职业场景开展融合训练——如旅游专业模拟“景区导游带团”,要求学生在引导游客徒步(体育体能)时,同步讲解沿途自然景观的审美特点(美育);机械专业模拟“运动器材检修”,要求学生在检测器材性能(体育装备认知)时,同步提出外观优化方案(美育设计)。

4.3 活动载体:搭建“多元平台”,延伸融合场景

4.3.1 举办融合型校园活动

打造“体育美育文化节”,同步开展体育竞赛(拔河、跳绳、职业体能赛)与美育活动(竞赛摄影展、运动主题绘画赛、啦啦操表演);组织“运动美学讲座”,邀请体育教练与美育教师共同讲解“职业场景中的运动审美与形象管理”。

4.3.2 组建融合型学生社团

成立“啦啦操社团”(体育体能 + 美育舞蹈编排)、“体育文化传播社团”(体育赛事组织 + 美育宣传设计)、“定向越野与自然美学社团”(体育耐力训练 + 美育自然观察记录),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深化体美融合实践。

五、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是落实“五育并举”、培养“技术技能 + 综合素养”双优人才的重要路径。其核心在于紧扣“职业导向”与“实践优先”,通过课程渗透、方法创新、活动延伸与评价完善,打破体美教育的割裂状态,形成育人合力。未来,高职需进一步推动师资协同培养、资源整合共享,持续探索贴合产业需求的融合模式,让体美融合不仅提升学生的身心素养,更成为其职业竞争力的“加分项”,最终助力高职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美子 , 崔丽花 . 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8):129-133.

[2] 肖和伟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J].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15):105-108.

[3] 康欢 .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复合式”成长模型构建 [C]. 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 , 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 第四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摘要)集——学校体育(专题报告). 西安翻译学院;,2025:270-274.

[4] 郝菲菲 , 吴晓涵 , 郝翔 , 等 . 文化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发展路径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例 [J]. 上海服饰 ,2024,(09):73-75.

[5] 剡娟 .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J].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40(04):80-82+96 .

注:本论文为 2025 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美育融合发展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5106,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