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读写融合的策略构建与实施

作者

李彩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六景镇第二小学 530317

引言:

在目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如何培养教师能力,如何优化教师教学手段是根本,乡村学校尤甚。因为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总体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需要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强化培训,用符合他们教学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读、写相结合的学习与提升,尤其是注重学生的读写结合。本文着重于探寻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完善教师教学手段与评价体系,从而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1. 农村小教四年级的语文教学现状

1.1 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受到教师水平、教育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讲课能力相对不足,教育资源也较为匮乏,尤其是对教学用书、课本等资源的供给更加欠缺 [1]。此外,由于父母的知识水平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缺乏,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通常较低。同时,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语言综合素养能力较差,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微,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一些基本知识点的灌输上和一些技能上的训练上,很少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摆脱目前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1.2 四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

第四学年为一个较大的学习转折点,本年级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水平,有区别文字并进行书写的能力,能完成相对复杂些的读写任务。但是由于年纪较小的原因,思维大多还是处于形象化而不是抽象化阶段,在词汇的使用上也许有点浅薄,对语句的架构也可以说是单调、空洞乏味。所以在第 4 学年中的语文教学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语言词汇的不恰当、语句的简单枯燥乏味、对情感的表达不明确等。另外,这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通常需要教师引导或辅助。

1.3 读写融合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困境

本文定义为将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而促进学生整体语言水平的发展,即“读写融合教学”。但在农村小学中遇到诸多阻碍。一是缺乏相应的设施支持,即教师教学所需课外阅读书籍、习作辅导资料的缺少限制了教师备好相应的内容去教授学生;二是由于老师中文学科专业水平有限,其教学中不一定能精准理解并践行读写融合教学理念,更多倾向于单独的读或写的教学模式,忽视两者相互作用及促进的作用;三是受教学环境及学生来源限制,学习积极性、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给教师造成较大的教学压力,因而,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存在读写的有效融合比较困难。

2. 读写融合策略构建

2.1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

首先,阅读与创作是教育观念上要遵循的原则,即在阅读中可以产生创作灵感,在创作中可以促进阅读兴趣。教师围绕该原则制定阅读任务,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资料,借助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2]。其次,教师可针对学生制定阅读任务,引导其通过阅读学习、梳理、整合,运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与此同时,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运用词汇、文章组合与排序等相关技巧,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

2.2 四年级语文读写融合的策略框架

基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的需要,立足于学科目标以及课本教材的篇目,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的培养来说,应该做好第一阶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支持,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量,丰富阅读范围;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多读精读一些文章,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包括认识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 [3]。第三阶段应该是重视对学生写作中的实际与趣味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从所读书籍中所看到的吸收成为自己的写作素材,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创作出新的作品。最后,教师要通过作文练习的开展,写作方法的反馈以及课堂的阅读讨论,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对教师而言,应在教材的编排及教学内容方面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贯穿于每一教学环节。一是根据课本内容做适当拓展,引入让同学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读写素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写作热情。二是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要具有一定难度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理解的前提下创造思维。

3. 具体实施的读写融合方法

3.1 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的有机结

在学生应用读写一体化的方法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朗读教学和写话练习进行有效的融合。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朗读文章相关的写话活动,使学生在写话的同时加深记忆和巩固知识。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扮演人物形象或者展开继续故事等方法来完成作业,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把自己理解的事物以及情感表达出来。此种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消化课文内容,同时也可以锻炼写话能力。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中,教师的身份也要转变,不再是单一信息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辅助者,教师要通过问题和互动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专题探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变化适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氛围下充分发挥 [4]。

结语:

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适应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未来,唯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方式改革,才能为所有学生的真正教育公平、全人发展做好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昊宇 ; 陈思远 . 乡村教育振兴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6):45-49.

[2] 李建鹏 ; 张哲涛 ; 黄泽光 . 基于智能化教学的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策略优化 [J]. 教育技术与方法 ,2023(12):56-60.

[3] 刘佳慧; 赵雪琴; 高雪峰. 乡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学报 ,2024(3):21-24.

[4] 吴昊天 ; 李雅琳 .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教师教育与发展 ,2023(8):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