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困生心理健康及矫正策略研究

作者

李海英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育新小学 130200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学困生心理健康及矫正策略研究”的课题成果,立项编号:LZ240140

摘要:学困生作为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学业成绩,更关乎身心全面发展。本文深入剖析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针对性提出系列矫正策略,旨在助力学困生改善心理状态、提升学习能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矫正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成绩往往不理想。然而,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业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探寻有效的矫正策略,对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困生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指那些在智力正常情况下,由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等,导致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或同年级学生的群体。他们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基本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应用上存在显著困难。

三、学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一)自卑心理

学困生因成绩不佳常受批评和歧视,易产生自卑心理。这源于自身学习方法不当、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效果差,产生挫败感。家庭中期望过高、教育严厉,学校评价体系单一,也加剧自卑。他们在学习中退缩、回避,缺乏信心,认为努力也难有好成绩,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二)厌学心理

学困生常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动力而厌学,表现为心不在焉、逃课等行为。成因复杂:学生自身学习方法不当、习惯不良,难以获得成就感;家庭中父母忽视学习,学校里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枯燥,师生关系紧张,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业。

(三)焦虑心理

学困生在考试或作业时易产生焦虑心理,源于自身学习不自信,担心成绩差被指责,表现为坐立不安、失眠等。学校片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和家庭中父母过度关注成绩,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干扰学习和生活,形成恶性循环。

(四)逆反心理

学困生因长期负面评价产生逆反心理,抵触老师和家长教育,故意违背要求,破坏教学秩序。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过度苛责是其成因之一;学校里,教师缺乏耐心、存在歧视或讽刺行为,也加剧了学生对教育的抵触情绪。

(五)孤独心理

学困生因学习困难在班级中常被边缘化,交流少,难以融入集体,且可能因性格内向更易封闭自我,内心孤独,影响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这与家庭缺乏温暖和沟通、父母关注不足,以及学校缺乏集体归属感、教师忽视其社交需求密切相关,导致他们在班级中被边缘化。

四、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策略

(一)激发学习动机,树立自信

1. 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困生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如本周掌握某单元知识)和长期目标(如本学期成绩提升至某名次)。让学生明白学习意义和努力方向,在目标达成过程中体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及时肯定鼓励:教师和家长关注学困生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用“你做得很棒”“你有很大进步”等积极评价语言,强化其良好学习行为和努力,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和能力,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3. 开展激励活动:在班级组织学习竞赛、进步之星评选等活动,为学困生提供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优势,体验合作乐趣和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1. 指导家长教育方法: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个别咨询等形式,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调整期望,尊重孩子个性,采用民主鼓励式教育,多沟通,给予关心支持。

2. 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家长注重自身情绪管理,避免家庭矛盾冲突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关爱,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增强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

3. 加强家校沟通合作: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学困生在校学习和心理状况,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措施。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督促孩子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优化学校教育,提供支持保障

1.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困生特点,采用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方法,针对学习难点细致讲解,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能力。

2.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关注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及时肯定学困生优点,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尊重、关爱每一位学困生,了解其兴趣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鼓励课堂参与,给予正面反馈,增强师生信任与情感联系。

(四)开展心理辅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系统传授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提升自我认知和调适能力。

2. 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学校配备专业教师,针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结合合理情绪疗法等方法,缓解压力,消除不良情绪。

3. 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学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自信训练、人际交往团体等,通过同伴互动、分享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积极心态和良好品质。

(五)引导正确看待压力,培养挫折承受力

1. 传授压力应对技巧:教导学困生运用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等方法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如考试前感到紧张时,可进行深呼吸,同时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已经做好准备”等,调整心态,减轻焦虑。

2. 开展挫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学困生正确看待挫折,认识到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组织开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户外拓展、学科竞赛等,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挫折,学会在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五、结论

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涉及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矫正此问题需长期系统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协同合作。通过激发学习动机、改善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增强挫折承受力等策略,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正确学习态度与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需持续关注其心理变化,探索和完善矫正策略,提供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