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

李虎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山西太原  030013

引言

胃癌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早期胃癌的症状往往不明显,这导致了众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此时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这项技术在普及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操作水平的不均衡等问题。深入探讨消化内镜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普通白光内镜是较为基础的筛查手段,它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血管纹理等变化,来发现可疑的病变部位。医生凭借经验判断黏膜是否存在异常,如色泽改变、隆起或凹陷等。但普通白光内镜对微小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一些早期胃癌的微小病灶可能难以被发现。

色素内镜则是在普通白光内镜的基础上,通过向胃黏膜表面喷洒染料,增强病变组织与正常黏膜之间的对比度。常用的染料有靛胭脂、亚甲蓝等。靛胭脂可以沉积在胃黏膜的沟纹中,使黏膜表面的微小凹陷和隆起更加清晰可见;亚甲蓝则能被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区域吸收,从而突出显示这些病变区域。色素内镜的应用提高了微小病变的检出率,但操作相对复杂,且染料的使用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电子染色内镜利用特殊的光学技术,如窄带成像技术(NBI)、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等,对胃黏膜进行成像。NBI 技术通过选择性地增强黏膜表面的血管和微结构的光学对比度,使病变的边界和血管形态更加清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FICE 技术则通过对内镜图像进行多光谱分析,获得不同波长的图像,从而更准确地显示黏膜的细微结构。电子染色内镜具有操作简便、无需使用染料等优点,但设备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

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筛查覆盖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较高,早期胃癌筛查的开展较为普遍;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人们对筛查的认识不足等原因,筛查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医生对病变的判断标准和诊断能力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

二、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推动因素

医学科技的飞速进步是推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消化内镜带来了新的变革。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大量的内镜图像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自动识别病变的特征和模式。在早期胃癌筛查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内镜图像,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病变,并提供诊断建议。这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以在体实现组织细胞级的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胃黏膜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方式。通过观察细胞的微观变化,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区分良恶性病变,甚至可以发现一些早期胃癌的癌前病变。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早期胃癌的诊断更加精准,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患者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也是推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性,主动要求进行消化内镜检查。这种需求的增加促使医疗机构不断引进和更新消化内镜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患者对检查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在检查过程中减少不适和痛苦。这促使消化内镜技术朝着更微创、更舒适的方向发展。

医疗行业对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追求,也推动了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了提高检出率,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内镜技术和诊断方法,致力于发现更早期、更微小的胃癌病变。也注重优化检查流程和操作技术,减少检查过程中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三、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未来趋势

未来,消化内镜将朝着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内镜检查和诊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除了现有的辅助诊断功能外,未来的人工智能系统有望实现自动识别病变、预警风险、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建议等一体化功能。通过实时分析内镜图像,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病变并给出诊断结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检查和治疗方案。这将大大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微创化是消化内镜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趋势。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避免了传统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和痛苦。未来,内镜治疗技术将更加精准、安全、有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技术将不断改进,提高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率。新的微创治疗设备和方法也将不断涌现,为早期胃癌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个性化筛查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筛查方案。不同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胃癌的发病风险。未来,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筛查计划。对于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患有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可以增加筛查的频率和强度;对于低风险人群,则可以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个性化筛查可以提高筛查的效率和效果,避免过度检查和资源浪费。

远程医疗技术有望应用于内镜检查。在一些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患者可能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内镜检查服务。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以在上级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下进行内镜检查和诊断。专家可以实时观看内镜图像,提供操作建议和诊断意见,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这将有助于扩大早期胃癌筛查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结语

消化内镜在早期胃癌筛查中已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但目前仍存在筛查普及不均衡、操作技术有差异等问题。随着医学科技的持续进步,消化内镜正朝着智能化、微创化、个性化等方向不断发展。未来,智能化技术将使内镜检查和诊断更加精准高效,微创化治疗将为患者带来更小的创伤和更好的预后,个性化筛查将提高筛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远程医疗技术将扩大筛查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 令狐恩强 , 李惠凯 . 消化内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进展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35(1):1 - 5.

[2] 王洛伟 , 辛海 , 杜奕奇等 .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2014年 , 长沙 )[J]. 胃肠病学 ,2014,19(7):408 - 427.

[3] 李兆申 , 金震东 , 邹多武等 . 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5,32(6):361 -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