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秋菊

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引言

当“00 后”大学生成长于算法推荐与即时互动的数字生态,传统单向灌输的网络思政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语”困境。学生“在线不在心”“点击不共鸣”现象凸显,暴露出教育供给与青年需求间的深层错位。破解参与度困局,不仅是提升思政实效的关键切口,更是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体系的必然要求。本文深入剖析参与度低迷的生成逻辑,探索可操作的路径重构方案。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学生参与现状与核心问题诊断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在覆盖面和传播效率上虽取得显著进展,但学生实际参与度仍处于低位运行状态。大量网络思政平台存在“高浏览量、低互动率”的表层化参与现象,学生多以被动打卡、任务式点击完成要求,缺乏深度阅读、观点表达与情感共鸣。问卷调查与平台数据分析显示,多数学生对网络思政内容的认同感与接受度不高,存在“信息过载但价值稀薄”的认知偏差,导致教育效果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在场却未真正参与”的状态,暴露出网络思政在目标设定与实践路径上的结构性矛盾。

从生成机制看,学生参与度低的根源在于教育供给与青年主体需求之间存在多重错位。内容生产上,普遍存在话语体系僵化、叙事方式刻板的问题,过度依赖政策解读与理论灌输,缺乏贴近大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的情感化、故事化表达,导致传播力弱化。技术应用层面,多数平台仍停留在信息发布阶段,缺乏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送与智能交互功能,未能实现精准滴灌。互动机制方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网络对话多为单向输出,缺乏有效反馈与深度讨论的激励机制,学生主体性难以激活。

高校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壁垒与职能分割,宣传、学工、教务与网络技术部门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导致资源分散、内容重复。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媒介使用习惯与价值取向未被充分纳入设计框架,平台缺乏游戏化、社群化等符合青年亚文化特征的参与激励。这种系统性脱节使得网络思政难以嵌入学生的日常信息消费场景,最终陷入“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境,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引领力与感召力。

二、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内容创新与互动机制构建

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关键在于重构内容生产逻辑与优化互动传播机制,实现从“内容推送”向“价值共创”的范式转换。传统单向度、标准化的内容供给难以契合“Z 世代”大学生个性化、碎片化、视觉化的信息接收偏好,必须推动内容创新,构建贴近性、情境化、生活化的叙事体系。通过挖掘校园文化资源、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学生日常困惑,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象化、故事化的微内容,如短视频、图文漫画、音频故事等,增强内容的可感性与代入感。运用认知传播学中的“情感动员”策略,强化议题设置的情感共鸣点,提升内容的吸引力与传播力,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在互动机制层面,应突破“发布—浏览”的线性模式,构建多向度、沉浸式的参与生态。依托社交媒体平台与校园 APP,设计话题讨论、线上辩论、虚拟角色扮演等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与批判性思维。引入参与式传播理论中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思政主题作品,如微电影、H5 页面、表情包等,实现从“被动受众”向“主动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建立即时反馈与正向激励系统,通过积分奖励、荣誉认证、成果展示等方式,强化参与行为的持续性与归属感,形成“参与—反馈—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应注重线上线下融合(O2O)的协同设计,将网络互动延伸至现实场域。线上发起议题讨论,线下组织主题沙龙或实践调研,实现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有机联动。借助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对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行数据追踪与画像分析,动态调整内容策略与互动形式,提升教育的精准性与适切性。唯有将内容创新与互动机制深度融合,才能打破网络思政的“信息茧房”,构建具有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新型育人场域,切实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质量。

三、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下的参与生态优化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参与生态亟需依托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实现系统性重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入,为提升学生参与度提供了底层支撑。通过构建智能化内容分发系统,利用用户画像与行为分析技术实现思政信息的精准推送,可有效破解“信息过载”与“供需错配”的难题。引入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计算技术,对学生的网络言论与互动反馈进行实时监测与情绪识别,有助于动态把握思想动态,实现前置性引导与个性化干预。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则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如模拟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历史事件角色体验等,增强教育的具身性与感染力,推动认知建构与价值内化的深度融合。

技术赋能必须嵌入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才能避免“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当前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普遍存在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问题,宣传部、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信息技术部门之间缺乏高效联动机制。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平台,整合数据资源与管理权限,形成“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动态反馈”的运行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各方职责,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内容生产、平台运营、用户管理与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引入治理理论中的“多元共治”理念,鼓励学生组织、社团骨干、网络意见领袖(KOL)参与内容策划与社区管理,提升平台的自组织能力与话语亲和力,构建去中心化但价值导向明确的网络育人共同体。

需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动态优化机制,持续提升参与生态的适应性与韧性。运用学习分析(LearningAnalytics)与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对学生的点击行为、停留时长、互动频率、内容偏好等多维数据进行聚合分析,生成参与度评估模型,为内容迭代与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将参与质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程形成联动激励。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向赋能,推动网络思政从“项目化运作”向“生态化发展”转型,最终构建一个开放、互动、自适应且价值引领鲜明的智慧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深度在场与有效抵达。

结语

本文立足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中学生参与度偏低的现实困境,系统剖析了其背后的内容供给错位、互动机制缺失与生态协同不足等深层成因。通过构建内容创新、互动优化与技术治理相融合的路径体系,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育人模式。唯有实现话语转型、机制重构与技术赋能的协同推进,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切实增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 陈晓露 , 周正宇 . 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创新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 ,2023,39(5):112-117

[2] 吴文婷 , 郑浩然 . 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画像与精准思政路径探析 [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16(4):89-96

[3] 林雪梅 , 黄志斌 .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网络育人生态体系构建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41(2):75-78

2025 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提升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法研究

课题号:2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