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问题的改进研究
李秋菊 万腾
白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吉林白城 1370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深刻重塑青年认知模式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Z 世代”学生习惯于碎片化、视觉化、强互动的信息消费方式时,传统网络思政内容却仍多停留于文字报道与政策宣讲的单一形态,导致话语失焦、情感疏离。如何打破“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局,让主流价值真正“入脑入心”,已成为提升网络育人实效的关键命题。本文聚焦内容形式创新,探索构建契合时代特征与学生需求的思政传播新范式。
一、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呈现上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手段陈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与认知特征。多数高校的思政类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平台仍以政策解读、新闻通稿、理论文章等文本类内容为主,辅以少量静态图片,缺乏动态化、可视化和交互性设计。这种“重说教、轻体验”的传播模式导致内容传播力弱、用户黏性低,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关注与情感共鸣。在算法推荐主导信息分发的网络生态中,此类内容极易被淹没于海量资讯之中,形成“自说自话”的传播闭环,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引领力。
从传播学视角看,网络思政内容的生产逻辑尚未实现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的根本转变。青年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倾向于通过短视频、弹幕、直播、H5 互动等形式获取信息,追求即时反馈与沉浸体验。当前高校思政内容多沿用传统宣传思维,忽视用户画像分析与行为数据挖掘,内容策划缺乏精准性与差异化,导致传播效能低下。部分平台虽尝试引入新媒体技术,但存在“形式嫁接”现象,即仅将原有文本内容简单转化为视频或图文,未真正实现话语体系重构与叙事方式革新,未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网络思政产品矩阵。
内容生产机制的条块分割进一步加剧了形式同质化问题。宣传部门、学工系统、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在内容供给上缺乏统筹协调,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难以形成协同创新合力。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精通新媒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内容形式的持续创新。必须从传播规律、用户需求与体制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突破单一内容形态的路径依赖,推动高校网络思政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融合多元媒介形态的内容创新路径探索
在破解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的路径中,推动媒介形态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成为关键突破口。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短视频、微电影、动画解说、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媒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表达载体。通过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具象的视听语言,不仅提升了内容的可感性与传播效率,也契合了青年学生“视觉优先、情感驱动”的信息接收偏好。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思政微课”或“红色故事汇”,以 3 至 5 分钟的精炼叙事呈现历史事件或价值理念,借助节奏把控与画面张力增强内容感染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内容生产的创新还需依托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理念,构建多平台联动、多形态协同的传播矩阵。同一主题可依据不同平台属性进行差异化呈现: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深度图文解析,在 B 站发布二次元风格的动画短片,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投放互动挑战赛或话题标签,在校园 APP 中嵌入 H5 互动游戏或轻量级虚拟展馆,形成“一次策划、多元生成、多端分发”的集成化传播模式。这种基于平台特性的精准适配,不仅拓展了思政内容的覆盖半径,也通过用户在不同媒介间的“认知迁移”强化了价值认同的深度。
应强化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的融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由“单向输出”向“双向共建”转型。鼓励学生参与微视频创作、网络话题讨论、数字文创设计等实践,将被动接受者转化为积极传播者,增强其主体性与参与感。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推荐算法,可实现内容推送的个性化定制,提升匹配度与到达率。在此过程中,需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避免陷入“技术炫技”误区,确保各类媒介形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时代语态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协同联动的网络思政内容生产机制
破解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的深层瓶颈,关键在于构建科学高效的协同联动内容生产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于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内容重复建设、传播渠道割裂、品牌效应难以形成。亟需建立跨部门、跨平台、跨专业的网络育人协同治理体系,推动组织架构由“碎片化管理”向“一体化运行”转型。通过设立校级网络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或数字思政中心,统筹规划内容生产方向、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估,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效衔接,提升整体运作效能。
在机制运行层面,应引入项目制管理与矩阵式组织模式,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技术与内容资源的有机整合。可围绕重大主题或节点策划设立专项内容项目,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提供思想内核,传媒类专业师生负责创意设计与技术实现,辅导员团队参与话题引导与社群运营,形成“理论 + 创意+ 传播”三位一体的内容生产共同体。推动建立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学校层面聚焦品牌打造与平台支撑,二级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开展差异化内容创作,既保证思想引领的统一性,又激发基层创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将网络思政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增强参与主体的内生动力。
应强化与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及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校内外协同”的开放型生态。通过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开发数字内容产品、引入外部流量扶持等方式,拓展高校思政内容的传播边界。运用大数据监测与舆情分析技术,建立内容传播效果评估反馈系统,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决策转型。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最终形成主体多元、流程闭环、技术赋能的网络思政内容生产新格局,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本文围绕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形式单一问题,系统剖析了其现实困境与成因,提出通过融合多元媒介形态与构建协同生产机制实现路径突破。唯有立足青年认知规律,推动内容表达从单向灌输向互动参与转型,依托跨部门协同与技术赋能重构生产逻辑,才能提升网络思政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媒介融合实践,健全长效运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数字育人生态,切实增强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与引领力。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 刘伟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路径探析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39(4):112-116.
[2] 周立军 , 黄雅婷 . 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转型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43(7):89-95.
[3] 徐志远 , 孙文静 . 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网络育人机制构建 [J]. 高校教育管理 ,2024,18(2):77-83.
2025 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提升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法研究
课题号:202509
2024 年度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新时代地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制建设研究
课题号:2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