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同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模式优化策略探索
徐平兵
重庆市云阳县水利局 404500
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于我国来说,水土流失工作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我们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对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妥善解决是非常必要的。在展开治理之前,首先要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形成源于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以及人类活动后天干扰的叠加效应,在以往的实践治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单一化的处理手段已经无法应对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挑战。因此,现下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在结合相关地域的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治理工作。唯有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结果。
1 高山陡坡生态脆弱区:以生态修复与自然修复为主导
由于高山陡坡生态脆弱区的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等原因,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对其的干扰也就较少。为此,该区域的治理核心应该着重放在“生态修复与自然恢复”为主,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1]。具体执行过程可以通过封禁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力求恢复原有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此外,人类干预可以重点放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上,再辅以必要的坡面水系工程和谷坊拦沙工程。
例如,重庆市云阳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石漠化问题与水土流失问题均存在。为此,云阳县水利局呼吁此区域避免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坚持“以封为主”的治理方式。首先是对远山、高山实施禁山令,以期通过自然力恢复山岭植被。随后也注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人工种植等耐旱、耐瘠薄乡土树种。同时,在山坡底部修建系列谷坊,对泥沙进行拦截,继而减缓径流冲刷。经过多年的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得以提升,土壤侵蚀显著下降,原本裸露在外的岩壁也被逐渐覆盖。此案例强烈证明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减少人为干预,尊重自然修复与生态修复尤为重要。
2 丘陵农业生态脆弱区:以生态农业与综合治理为主导
对于丘陵农业生态脆弱区来说,由于此区域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此,坡耕地便是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治理方面,核心策略应当是将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转变传统的对抗性治理方式,采用适应性开发措施。这样也能够更好地尊重生态发展,持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以实现自然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统一。
例如,重庆市云阳县泥溪镇等地以丘陵地貌为主,传统坡耕地的种植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为此云阳县水利局在治理中,便着重强调“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策略。对坡度为5-25 度之间的坡耕地采用“坡改梯”策略,大规模进行改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本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此外,云阳县水利局还配套建设沉沙凼、蓄水池、节水灌溉系统和完善的道路网络,以做好完善的防护工作。也正是此种综合策略的实施,不仅该项目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同时还将生态劣势转化为该地的产业优势,往日的荒坡变成了农民的致富密码,实现了水土保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的胜利 [3]∘
3 城镇与工矿生态脆弱区:以工程防护与生态美化为主导
城镇与工矿生态脆弱区是生态治理工作中,人们易于忽视的区域之一,该区域由于受城镇建设、道路开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大量裸露边坡、弃土弃渣场均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其中水土流失便呈现出强度大、危害直接等方面的特点 [4]。为此,对于该区域的治理工作,相关人员应当始终保持工程与生态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强化边坡治理、弃渣场整治,并在随后的工作中,注重与城市的水系绿化、城市规划、景观建设等进行高质量地结合。
例如,重庆市云阳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便存在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的风险。为此,云阳县水利局介入指导,在调研之后,引导工业园同步建设生态保护系统。尤其是针对园区中稳定性差的岩质边坡,首先,需要在坡面构筑格构梁用来稳定坡体,随后还需要在上面喷上一定量的有机质和草种,用来快速恢复植被。此外,对于园区中的土质边坡来说,则是需要采用生态袋、植生毯等进行保护。此外,相关人员还需要对园区的排水系统进行标准化的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径流有序地排放。此策略不仅帮助工业园区有效固化了边坡,控制了水土流失,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美化了园区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当尤为重视。通过精准识别流失类型、选择适宜改善技术等方式全流程、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不同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解决,以保证国家生态的良好发展,继而助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朝向“中国梦”的目标迈进。在未来,水土保持模式还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实施更加精准的治理。
参考文献:
[1] 程冬兵, 郑瑞维, 赵元凌, 等.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区与生态脆弱区试点划定研究 [J]. 中国水土保持 ,2023,(08):48-53+77.
[2] 朱启明 , 王宁 , 刘俊娥 , 等 . 陕北生态脆弱区土壤水蚀变化及驱动因子——以榆林市为例 [J]. 水土保持研究 ,2023,30(05):41-51+60.
[3] 张鹏, 吴春生, 朱毕生, 等. 我国生态脆弱区生态技术分类体系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3,34(02):547-554.
[4] 鄢继尧 , 赵媛 . 近三十年我国生态脆弱区研究热点与展望 [J]. 南京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0,43(04):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