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短片制作基础》教学的理论审思与路径建构
王聪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中英时尚设计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一、问题的理论缘起
1.1 技术异化的隐忧
AIGC 的“一键成片”把剪辑、调色、特效压缩为黑箱运算,学生看似“产出”增加,实则“过程”消失。依照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当技术成为“肯定性思维”的载体,教育极易退化为“技能训练营”,人的批判精神被算法逻辑悄然置换[1]。
1.2 思政悬浮的症候
既往研究惯于将课程思政简化为“片头加口号、片尾加字幕”的“贴片式”操作,造成“知识—价值”两张皮。其结果,学生将思政元素视为“评分要点”而非“意义资源”,课程思政陷入“符号化空转”。
1.3 理论对话的必要性
在“技术至上”与“价值至上”各执一词之际,教育理论需先行澄明:AIGC 与课程思政是否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冲突?二者可否在同一教学时空中互释?本文尝试以“价值理性”为先导,对此展开纯粹理论审思。
二、学理支点与分析框架
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使工人畸形化”,而教育的使命在于“生产完整的人” [2]。由此,短片教学的目标不能止步于“可售技能”,而应借助 AIGC 提供的“自由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伦理与政治维度的“自由劳动”。
2.2 杜威“教育即生长”
杜威强调“连续不断的重建”是生长的本质 [3]。 AIGC 的生成逻辑恰好为“做中学”提供新的“经验情境”,但教师必须赋予算法产物以“反思性观察”,使学生在“生成—批判—再生成”的螺旋中成长为“自我教育者”。
2.3 布尔迪厄“文化资本”
在数字场域,对 AIGC 工具的“操作熟练度”构成新的“技术资本”,然而若缺乏“审美—伦理”符号的同步积累,学生仍难以实现从“技术资本”到“文化资本”的跨越 [4]。课程思政的功能正是把官方文化、行业伦理与民族审美转化为可迁移的“象征资本”,从而消解“技术—文化”再生产的区隔。
三、AIGC 时代课程思政的合法性辩护
3.1 技术中立论的破除
依照芬伯格“技术政治”观点,算法并非价值无涉:训练数据的选择、标注者的偏见、平台审核规则均隐含权力意志 [5]。因此,拒绝“价值植入”并非保持中立,而是默许商业逻辑对教育场域的殖民。
3.2 文化主体性的捍卫
生成式 AI 的底层语料 80% 以上来自英语世界,若无“中国话语”主动嵌入,学生的“想象模板”将被外部文化预设 [5]。课程思政的“中国叙事”介入,是对文化主体性的前置性守护,而非附加性装饰。
3.3 教育正义的补偿
AIGC 拉低了“技术门槛”,却抬高了“创意门槛”。弱势院校往往因“提示词(prompt)素养”缺失而陷入新的“数字鸿沟”。通过课程思政提供的“公共符号库”,学生可低成本调用共享文化意象,实现“创意起点”的再平衡,彰显教育正义。
四、潜在风险的理论甄别
4.1 “算法崇拜”对反思的抑制
当学生把“ AI 生成”奉为“视觉真理”,批判性思维面临“去技能化”风险。教师需以“价值悬置”策略,要求学生为每一帧AI 素材撰写“伦理注释”,强制暴露算法的“黑箱裂缝”。
4.2 “文化拼贴”导致的意义漂浮
AIGC 的“跨界混搭”易滑向“符号拼贴”,造成“中国元素”成为可随意挪用的“装饰符码”。课程思政需引入“语境重建”机制,坚持“历史语境—当代情境—个人处境”的三重还原,防止文化被“扁平化”消费。
4.3 “道德责任”的分散效应
AI 作品的“作者身份”模糊,学生可能以“技术客体”为借口逃避伦理责任。教学需强化“人类主导”原则,明确“提示词设计者—输出发布者”负有连带责任,防止“算法背锅”。
五、路径建构:文化主体性—伦理情境性—审美公共性
5.1 文化主体性:以“中国叙事”作为提示词内核
教师需系统整理“可视觉化”的中国概念谱系(如天人合一、匠心精神、家国情怀),将其转译为“提示词语料库”,让学生在生成前即处于“中国话语场”之中,而非事后“贴签”处理。
5.2 伦理情境性:创设“道德两难”型项目
借鉴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设计“AI 换脸是否可用于反诈宣传”“非遗 AI 复原能否替代活态传承”等两难议题,引导学生在“生成—辩护—质疑”
的群体论证中,将伦理知识转化为道德判断能力 [6]。
5.3 审美公共性:构建“生成—展示—对话”的公共领域
依托学校 MOOC 平台与小红书、B 站等社交媒体,建立“数字时尚作品长廊”,要求学生以“策展人”身份发布 AI 短片,并回应网友质疑。公共舆论的“他者目光”将倒逼学生重新审视自我表达的“公共后果”,实现“私人创意”与“公共理性”的辩证统一。
六、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6.1 从“技术示范者”到“意义守门人”
教师的核心职能不再是演示软件操作,而在于“价值滤波”:对 AI 生成素材进行“政治安全—文化伦理—审美品格”三维把关,防止“技术差错”演变为“价值偏差”。
6.2 从“知识权威”到“对话主持人”
在AIGC 语境下,教师与学生同为“算法用户”,传统“知识落差”被拉平。教师需以“苏格拉底式诘问”激活对话,使课堂成为“共同探究”的场域,而非“单向灌输”的通道。
6.3 从“课堂管理者”到“文化策展人”
教师应定期将学生AI 作品纳入“线上策展”,通过主题化编排、学术化阐释、公共化传播,让课堂产出进入社会视野,实现“教学成果—公共文化”的循环增值。
七、结语:超越数据主义的价值观照
AIGC 技术对影像教育的冲击是“哥白尼式”的:它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为一种新的“作者”。然而,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训练更熟练的提示词工程师”,而是“培育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人”。课程思政的当代使命,正是在生成式海洋中锚定“中国价值”的坐标,使学生在享受技术红利之际,仍能保有“为何生成、为谁生成”的价值自觉。这不仅是高职影视课堂的局部改革,更是数字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辩护。
参考文献:
[1] 马尔库塞 . 单向度的人 [M]. 刘继 , 译 . 上海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0:44-51.
[2] 马克思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18: 53-58.
[3]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 , 译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9:89-95.
[4] 布尔迪厄 .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M]. 包亚明 , 译 .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7: 121-130.
[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AIGC 发展白皮书(2024)[R]. 北京 : 中国信通院 ,2024.
[6] 科尔伯格 . 道德教育的哲学 [M]. 杭州 : 教育出版社 , 2005: 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