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太平洋岛国渔业人才培训与可持续发展探索

作者

黄涛涛 何嘉 何楠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海洋与渔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

本文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渔业人才培训的合作实践及可持续发展探索。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其在培训内容创新、形式多样化及评估反馈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培训内容不仅涵盖海洋渔业专业知识,还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企业观摩等,旨在提升学员渔业技能与文化素养。文章还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太平洋岛国渔业带来的新机遇,及双方深化合作、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通过与太平洋岛国的紧密合作,共同提升渔业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太平洋岛国;渔业人才培训;渔业合作;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

1、引言

在全球渔业资源日益枯竭的严峻形势下,合理开发与保护渔业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责任。水产品作为人类获取食物来源的重要途径,其可持续性不仅关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更与全球生态平衡及人类福祉紧密相连[1]。太平洋岛国,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渔业在国家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支撑当地居民生计与国家发展的关键产业。然而,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受限于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匮乏,这些国家在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2]。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渔业产量波动等问题频发,严重威胁到渔业资源的长期存续与渔业的健康发展[3]。面对这一现状,国际社会尤其是渔业大国如中国,积极承担起责任,通过技术援助、教育培训等合作方式,助力太平洋岛国提升渔业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中国以其丰富的渔业资源管理经验、先进的渔业科技以及庞大的渔业市场,成为推动区域渔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力量[4]。其中,渔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成为加强双方合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2、太平洋岛国渔业培训模式的探讨

2.1培训内容的创新

针对太平洋岛国渔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培训内容上进行了创新。培训内容不仅涵盖了海洋与渔业专业知识,还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企业观摩交流和人文考察等多个方面。这种综合性的培训内容设计,旨在提升学员的渔业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海洋与渔业专业知识方面,学校根据各岛国海洋渔业产业特点及未来发展需求,为各岛国“量身定制”了覆盖海洋渔业全产业链的教学内容。培训课程包括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侧重对虾、海参等海洋经济品种)、渔港建设及管理模式、饲料与营养、病害防治、水产流通与加工、渔业冷冻冷藏技术、渔业经济管理与贸易、水生观赏动物及休闲渔业等二十多门。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先进的渔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技能,提升渔业产业的竞争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学校开设了茶艺、音乐、书法、剪纸、八段锦等多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员的文化生活,还增进了学员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学员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此外,学校还精选了20多个具有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园区、企业单位作为实地观摩学习点,对广东省广州、珠海、湛江、茂名、阳江5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及人文体验。通过企业观摩交流和人文考察,学员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种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2.2培训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员们全面学习中国海洋渔业产业技术,体验中国文化,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培训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尝试。学校采取了“课堂讲授与技能实操相结合,实地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训。这种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增强了培训效果。在课堂讲授方面,学校邀请了养殖专业资深教师、行业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导师组成师资团队,为学员们提供高质量的授课内容。同时,学校还注重技能实操的训练,通过实验室操作、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学员掌握渔业生产中的实际操作技能。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员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实地考察方面,学校组织学员们前往中国的渔业企业、产业园区和科研机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考察,学员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渔业生产流程和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渔业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同时,学校还安排了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平台。这种实地考察与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员的视野和思路,还促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3培训形式的评估与反馈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质量,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反馈工作。学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科学、系统的方式,全面收集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满意度以及对培训形式适用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学校还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深入评估和总结,依据评估结果对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这种持续改进的培训方式,不仅确保了培训效果的稳步提升,也促进了学员的持续发展和成长。课后,学校还积极调查并分析学员的反馈意见,总结前期的优势与短板,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优化培训教学形式,以有序精进培训教学质量。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渔业合作与交流

3.1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与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5]。在渔业领域,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通过加强渔业合作与交流,双方可以共同推动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3.2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合作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双方通过签订渔业合作协议、开展联合科研和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了在渔业资源保护、渔业技术开发和渔业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同时,中国还积极向太平洋岛国提供渔业技术援助和培训支持,帮助当地提升渔业生产和管理水平。

4、太平洋岛国渔业培训的成果与展望

通过对岛国培训模式的探讨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有效的渔业培训模式和紧密的渔业合作与交流对于推动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一是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相关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渔业领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二是学校将继续扩大渔业培训的规模和范围,为更多的太平洋岛国渔业从业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支持。三是学校将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渔业发展需求,应继续深化与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合作与交流,加强政策沟通、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渔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最后,我们还应积极应对全球渔业资源紧张等挑战,探索更加可持续的渔业发展模式,为太平洋岛国的渔业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5、参考文献

[1]何鸿浩.水产品是人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三大来源[J].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2018.

[2]《海洋与渔业》综合.首届中国-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发展论坛召开[J].海洋与渔业, 2021(6):16-16.

[3]周一新.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4]张希.我国渔业产业化的国际合作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24.

[5]王廷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交流与发展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