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与心理健康

作者

李丹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61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家校共育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与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家校合作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通过情感支持和学习参与,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力;学校通过支持性教学和积极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求知欲。家校合作在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校共育;学习动力;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支持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社会进步,单靠家庭或学校一方的教育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家校共育模式应运而生,家校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框架中,明确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责任,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法律保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过程,推动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

家校共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业上的支持,更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中发挥着深远影响。如何通过家校共育的有效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率,成为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关键议题。本研究探讨家校共育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心理健康的具体路径和方法。

二、家校共育的理论基础

(一)家校共育的定义与内涵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家庭和学校的协调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统一、连贯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家校共育强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父母与教师是共同承担学生成长责任的合作伙伴。家校共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学业成绩的提高上,还包括学生在社会性、情感性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成长。

三、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家校沟通机制的建立

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首先依赖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顺畅沟通。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表现,识别问题并采取协调行动。家长会是重要方式,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业、行为状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走进家庭,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家长课堂是一种新兴的家校沟通形式,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参与教育培训,使家长更好地了解教育规律和科学的育儿方法,提高他们对学生成长的支持能力。

(二)共育理念的融合

家校共育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性是确保共育效果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秉持一致的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家长与教师需要共同协商一致,确保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接受到一致的指导与反馈。通过定期交流,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弥合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最终达成共识。家长和学校应认识到,家校共育并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转移,而是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

(三)学校支持家庭教育的策略

学校还应当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与资源,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有关儿童心理、学习习惯培养、行为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需求,增强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效能感。学校可以开展家长培训,帮助家长掌握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技巧[1]。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讲座和培训,向家长讲授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和支持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心理韧性。通过及时提供恰当的情感支持与干预,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在充满支持和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和认可,会对学习产生更积极的态度,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动机。而在缺乏关注或过于压力型的家庭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对学习感到厌倦或焦虑。当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业进展在学习上提供支持,学生通常会感受到更强的责任感和动力感。

(二)学校教育对学习动力的促进

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不可忽视。当教师关注到学生的个别需求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时,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2],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的支持性教学,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也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校提供的一个充满学习氛围和支持的校园环境,创建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和焦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三)家校共育模式下学习动力的增强路径

无论是学术成绩的进步还是特定技能的提升,都可以通过与家长和教师的协商确定具体的目标。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帮助学生设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并逐步达成目标。家校合作在表扬和反馈机制上可以定期就学生的学业进展进行沟通,及时交换信息,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有效评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五、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一)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心与支持,从而减少情绪上的困扰和焦虑感[3]。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长的情感支持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增强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家长的理解、倾听和积极反馈不仅为学生提供情感上的安全感,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业或社交中遇到的压力,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支持

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心理辅导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学校通常设有心理辅导室,聘请专业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问题干预。定期的心理健康评估和个别辅导,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适当的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4]。通过课程设计,减轻课程负担、灵活调整考试安排、提供放松技巧的训练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家校共育模式下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庭和学校可以联合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分享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中的行为表现,及时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当学生出现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时,家校双方可以协同处理,共同讨论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情绪困扰,调整不当行为。

六、结论

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教育环境,彼此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心理健康水平[5]。家长和教师共同识别和干预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挑战,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家校共育不仅仅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将成为未来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李晓东, 赵春茂, 段小莉. 家校共育的核心内容与新形式浅析[J]. 基础教育参考,2020(7):3.

[2]张竹林, 朱赛红, 张美云. 家校共育视域中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21(8):7.

[3]张胜楠.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探索 和尝试[J].智库时代,2020(7):97-98

[4]宋宝奇. 家校共育促学生发展的策略[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1).

[5]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