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活动中青少年群体参与积极性的激发策略

作者

李胜江

新疆叶城县吐古其乡政府  844900

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扎根于社会生活,涵盖传统节庆、艺术展演、民俗体验等多种形式,对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能帮助他们增强文化认同、培养审美能力。但在实际中,青少年参与这类活动的主动性较弱,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这种现象不仅限制了青少年的文化体验,也使群众文化活动失去了年轻活力的注入。因此,探索激发青少年参与积极性的有效路径,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1.1 参与频率较低且主动性不强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少。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多数青少年是在家长或老师的要求下参与,主动报名参加的比例不高。周末和假期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线上娱乐、体育运动等方式度过闲暇时间,对社区举办的书画展览、戏曲表演等活动关注较少。即使参与活动,也常表现出敷衍态度,缺乏持续投入的热情。这种低频率、被动性的参与状态,使得青少年难以深入感受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也无法在活动中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

1.2 参与形式单一且深度不足

当前青少年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局限,多集中在观看演出、参观展览等被动接受型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旁观者的角色,缺乏动手实践和主动创造的机会。例如,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青少年多是观看他人表演民俗仪式,很少有机会亲自参与仪式的筹备与执行。这种单一的参与形式导致他们与活动内容之间缺乏深度互动,难以形成情感连接,对活动的记忆也较为浅显,无法真正理解活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1.3 对活动内容的认同感较弱

群众文化活动中部分内容偏向传统或成人化,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存在差距,导致他们对活动内容缺乏认同感。一些活动仍沿用传统的呈现方式,内容陈旧,难以引发青少年的共鸣。比如,部分社区的文化讲座主题过于宏大,缺乏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相关的解读,使得他们觉得活动内容与自己无关,参与意愿自然降低。这种认同感的缺失,让青少年难以从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进而对群众文化活动整体产生疏离感。

二、影响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因素

2.1 活动内容与青少年需求脱节

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若忽视青少年的兴趣偏好,就会难以吸引他们参与。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富有时代感、贴近生活的内容,而现有不少活动内容偏向传统,且呈现方式刻板。例如,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仅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没有结合青少年关注的流行元素进行创新,导致他们觉得内容枯燥。此外,活动内容若缺乏层次性,不能兼顾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也会让部分青少年觉得难以融入,从而降低参与欲望。

2.2 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活动形式的单一和固化是影响青少年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多数群众文化活动仍以集体观看、静态展示为主,互动环节少,参与感不强。青少年习惯于通过互动、体验等方式获取信息,传统活动形式难以满足他们的参与期待。比如,书画展览多是作品陈列,缺乏让青少年动手尝试的环节;民俗活动多是观看表演,没有设置让他们亲身体验的流程。这种缺乏创新的形式,使得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3 家庭与社会的引导作用不足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参与意愿有着重要影响。部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会占用学习时间,对孩子参与活动持反对态度,忽视了活动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社会层面,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青少年获取活动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有相关活动开展。同时,社区和学校在引导青少年参与方面缺乏有效措施,没有形成系统的引导机制,导致青少年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认知模糊,参与动力不足。

三、激发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性的策略

3.1 优化活动内容,贴合青少年兴趣与成长需求

活动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方向。可以在传统活动中融入现代元素,比如在民俗活动中加入短视频创作环节,让青少年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记录活动过程。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设计分层内容,低年级学生可参与简单的手工制作、儿歌传唱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则可尝试传统文化解读、小型艺术创作等。此外,结合青少年的生活实际,选取与他们学习、社交相关的主题,如校园生活主题的戏剧表演、环保理念相关的创意设计展等,让活动内容与他们的成长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吸引力。

3.2 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互动性与体验感

改变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增加活动中的互动环节和体验机会。在展览活动中设置体验区,让青少年可以动手操作展品、尝试相关技艺;在文化讲座中采用问答竞赛、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活动形式,通过线上直播、虚拟体验等方式,让不能现场参与的青少年也能感受活动氛围。还可以采用项目式参与模式,让青少年分组负责活动的部分筹备工作,如策划环节、宣传推广等,使他们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组织者,提升参与的深度和成就感。

3.3 强化家庭与社会引导,营造良好参与氛围

家长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主动带领孩子参与各类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感受,引导他们发现活动的乐趣。学校可将群众文化活动与课后实践结合,通过布置实践作业、组织集体参与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加强活动宣传,利用校园公告栏、社区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活动信息,介绍活动的亮点和参与价值。同时,建立青少年反馈机制,收集他们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更愿意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四、结论​

青少年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活动本身的设计以及外部环境的引导。通过优化内容贴合青少年兴趣、创新形式增强参与体验、强化家庭与社会的正向引导,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当青少年真正主动投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能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养,也能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一过程需要多方协作,持续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才能实现青少年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牛富梅 . 群众文化活动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的影响研究 [J]. 文化月刊 ,2025,(04):99-101.

[2] 陈 思 颖 . 群 众 文 化 活 动 的 意 义 及 管 理 创 新 策 略 研 究 [J]. 参花 ,2025,(02):108-110.

[3] 张金鸿 . 群众文化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