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诵读、明义、欣赏: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阶范式
刘英杰
杭州市丁蕙第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体现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应当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要导向,对目前有局限性的教法进行改革,重视并致力于教法创新及教学能力的提升。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既有助于素质教育推进,又能有效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笔者尝试用“兴——读——感——赏”等四步法进行教学,力求提升古诗教学质量。
一、简析四步古诗教学模式
1. 激兴: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
心理倾向是推动个体深入探究特定事物或参与特定活动的动力源泉,我们称之为兴趣。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习的关键催化及即对学习内容本身所产生的兴趣,兴趣也是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知识,不断挑战自我,向既定的目标迈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深刻指出:“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其强制性将严重抑制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因此,在教授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古诗时,教师若能巧妙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且有条不紊,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将具有积极影响。
在教授《元日》时,就可采用古今串联,激发兴趣的方法,学生可展示一些自己过春节的图片,说说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再引入古人如何过春节,激发学生对诗文内容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诗文学习的兴趣。在教授《村居》时,则可采用猜谜语,激发兴趣的方法,“天上一只鸟,要用线牵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通过谜语调动课堂气氛,引申到春日是放风筝的好时节,让学生受到简单的情景感染,从而进入文中草长莺飞,乐放纸鸢的诗境。
2. 诵读:吟诵加深古诗词感知
叶嘉莹曾说:“中国诗歌的吟诵传统是从中国的第一步诗歌总集开始的。”它是一种传统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吟诵,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就是拉长了调子像唱歌似的读,“诵”就是用抑扬顿挫声调有节奏地读。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古诗文的韵味与内涵,教师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过程中都应鼓励学生反复吟诵,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品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质疑,其后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应从传统的讲解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学生间的讨论、启发与学习。
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应当结合自查自悟,通过查阅资料来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蕴含的哲理。这种自查的过程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延伸到校外。自查即借助学习工具,如古汉语词典,电脑等媒介,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在学习古诗词之始,就对自己感到晦涩之处进行初步清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必然会产生个性化的感悟,从而受到古诗文的情感熏陶。
同时,在吟诵的过程中,为促进生生交流,分享交流感悟,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不同学生对诗词的内容的理解感受不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可能只是零碎片段,甚至只是片言只语,这时小组合作就显得极其重要。每组成员先初步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使自己的想象连贯起来。在教师的巡视过程中,也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在完整的基础上增加文学性。这样的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互相启发,在探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感,此刻学生不是只等着老师来讲解知识,而是通过合作,促进对古诗词内容理解、内化,触发更多的感悟。
最后,融汇贯通才是真正地理解并内化知识,应当将吟诵与运用相结合。古诗词来源于生活,感发于生活。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古诗词抒发自己的感想,学生在运用时会意识到,即便那些诞生于千年之前的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展现出其高度的适用性和恰当性。在生活中吟诵、运用古诗,能够赋予诗句新的表达内容与感受,促进学生从自身生活的角度理解、感悟诗文,这种跨时代的共鸣,充分证明了古诗词的永恒魅力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实用价值。
3. 明义:提高古诗词明义能力
新课标着重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学生思维训练。古诗发源久远,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诗词中有些字、词的含义都有了极大的改变,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并且古代的社会制度、民风民俗、物产方式等也与现代极为不同,这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内涵的难度,且古诗语言凝练,跳跃性强,写法充满夸张。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将古诗词语具象化,通过强化(建构)、活化(转化)、优化(提炼)这些过程,使学生在读诗文时,能够借助丰富的想象,将词语在脑海中转化为生动的画面。
要精准把握诗歌作品的情感,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必学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个人情趣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深入理解其情感与理念。明诗意则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诗句,将精炼的古诗语言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过程。
如在教授《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可以了解李白写这首诗时,正赶上他因政治受牵连流放到夜郎去,结果在路上听到赦免他的消息。本来生活困顿,却突然听到重获自由的消息,诗人自然兴奋至极,马上乘船重返江东,心情的激动、轻松让他感到千里江陵一日就得以返还。
4. 欣赏:意境中欣赏古诗词内涵
意境是古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是诗人所见的客观景象。而在故事中,诗人主观的“意”和“境”往往是融合的,“意”往往寄寓于“境”中,“境”又能进一步体现诗人“意”的所指。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入“境”,才能让学生会“意”,只有“意”“境”合一了,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应当借助吟诵、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在诗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鼓励学生依托诗人的瑰丽联想,展开自己的想象翅膀,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真挚情怀。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力求语言优美。然后根据自己所描述的诗歌情景、氛围说一说诗人思绪如何,如果你是诗人,看到此景,你有何情。追求诗意的表达与画面的呈现,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再现古诗的深远意境,无疑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在教授《夜书所见》时,教师可借助背景音乐,让学生说一说诗人所处的环境,所看到的画面,在描述时也可借助肢体动作,让自己的表达更夸张一些,深化情感。也可以小组合作演一演,反复体味诗人客旅他乡的孤寂,看到挑弄蟋蟀的孩子,更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参考文献:
[1] 张平仁主编 . 古诗理论与小学古诗教学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叶嘉莹.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吴宏伟. 浅谈优化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3
[4] 张婧 . 吟诵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中的应用研究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4
[5] 刘攀. 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研究[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