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内涵及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途径的探讨
宋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4
引言:
体育课程承载强身健体的教学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强化国家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伴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深入实施,体育教学被赋予更高阶的价值导向。中国女排精神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有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思想深度,拓展体育课堂的育人维度,通过体育技战术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引导,深化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与国家使命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其体育学习的目标感。
1 女排精神内涵
1.1 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中国女排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技术条件相对落后时期所取得的“五连冠”辉煌,还是在新老交替、伤病困扰中持续追求卓越的韧性体现,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奋斗精神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帮助其在体能训练中形成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体育态度,教学过程中对女排典型比赛案例的剖析,运动员经历的讲述,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拼尽全力、绝不放弃”的内涵,并在体育训练中将其转化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内驱动力。
1.2 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在排球运动中,任何一次得分都是依靠全队在战术执行、位置轮转、攻防配合等方面的默契协同,中国女排在历次国际比赛中展现出的高水平团队作战能力,是建立在深厚的集体主义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国女排在困难面前相互鼓励,失败之后共同反思,胜利时集体荣耀的价值认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将团结协作作为重点引导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以集体项目教学引导学生在实际运动过程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形成在集体中成长、在合作中进步的体育态度。
1.3 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
从中国女排的辉煌历程来看,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每一次逆境中的奋力拼搏,都承载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精神超越体育竞技的胜负结果,激发广大民众的国家认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递这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女排重大赛事视频,讲解队员背后的奋斗故事,开展“为国争光”主题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个体力量与国家荣誉的紧密联系,增强使命感。
1.4 永不言弃的责任担当
永不言弃的责任担当是对国家荣誉、团队责任及个人使命的高度认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惧困难、勇于承担的精神支撑,队伍才能在一次次低谷中重建自我、再攀高峰,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将这一精神融入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唤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勇担责任、积极面对困难的行为意识,设置阶段性目标挑战,引导学生在失败中反思成长,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悟坚持的价值。
1.5 与时俱进的时代传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五连冠”辉煌到新时代多次登顶世界之巅,中国女排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先进理念,优化训练体系,同时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核心价值观不断注入新的时代表达,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精神是需要不断在现实情境中重塑的动力源,并开展“新时代体育精神我来讲”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动态认知中理解体育精神的演进路径,增强对国家发展与时代使命的理解,真正实现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的统一。
2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意义
2.1 有助于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增强思想引领功能
作为深刻体现中国体育价值观的精神标识,女排精神所蕴含的奋斗意志与家国情怀与高校课程思政中“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高度契合,相较于传统的思政素材,女排精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其源自赛场、成于拼搏、载于荣誉的特质使其更容易与青年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更高效的价值传播。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女排精神的引入使课程内容从知识技能的单一层面走向精神文化的多维表达,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使其在身体参与的同时完成思维碰撞,使思政教育从说理灌输走向情感认同,从而增强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同时女排精神在时代更迭中始终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其持续更新的社会影响力也为高校课程思政注入活力,使思政育人内容摆脱抽象灌输,走向具体可信的精神体验过程。
2.2 有助于构建育人导向,助力“三全育人”目标实现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女排精神所承载的理想信念契合高校育人目标中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其高度凝练的时代精神为育人内容的丰富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女排精神作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精神资源,能够拓展课程内容育人空间,为学生提供可感可知可学的榜样形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体育课程具备较强的情感体验属性,能够通过身心活动激发学生内在认同感,使女排精神在运动情境中实现价值传播的深度融合,增强课程育人的渗透力,女排精神的持续传承使其成为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重要文化支点,为高校党委统筹主责主业、专业教师融入思政引导提供内容基础,有利于打通思政教育链条,推动育人职责从被动分工走向主动协同[1]。
2.3 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锻炼意识薄弱等现象,影响课程育效的实现,女排精神所展现的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精神特质能够在情感与价值层面引发学生强烈共鸣,进而转化为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情感引导与价值认同的强化能够使学生更易建立起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态度,从要我运动转变为我要运动,形成持续主动的身体参与行为,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在心理韧性、合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系统育人效应,推动体育课程由单一的技能传授向综合素养培育转型。女排精神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体育认知体系,有利于其在运动中感知体育的情感温度,强化体育学习的目标感,学生能够将体育视为实现自我成长、增强社会适应力的重要路径,从而在体育参与中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实现体魄强健、思想积极的全面发展。
2.4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培育青年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作为新时代中国体育精神的重要象征,女排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质成为凝聚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意识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主动融入国家发展中,体育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女排精神的融入强化了课程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功能,使体育课堂成为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学生在学习女排拼搏事迹、理解团队精神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意识,增强我为祖国奋斗的使命担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家国情怀,在集体项目训练中,学生逐步学会以集体荣誉为重,以国家发展为责,形成知行合一的价值认同,从而提升学生政治素质 [2]。
3 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
3.1 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精神载体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现女排精神的有效融入,应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思政功能的精神载体,在课程设计阶段将女排精神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在排球专项课中设置女排精神专题教学单元,以中国女排发展历程、经典比赛片段为核心内容进行系统讲授,结合体育项目特点将顽强拼搏、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等精神内核与技能教学相融合,在传球、配合、攻防等训练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合作共赢与挑战自我背后的精神价值,使技能训练承载更多思政内涵。开发包含图文资料、视频案例、微课讲解等形式的女排精神主题教学资源包,构建多元表达体系增强内容呈现的感染力,并鼓励学生围绕新时代女排精神如何体现、如何在团队训练中践行拼搏精神等主题展开交流,提升课程的参与度,将课程评价标准适度拓展至团队精神维度,突出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内容参与中实现情感认同 [3]。
3.2 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实效
为增强高校体育课程中女排精神融入的课堂实效,需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推动课堂由传统讲授向体验互动转型,提升学生行为转化能力,可引入情境教学法,在体育课堂中设置与女排赛事相关的真实场景,模拟逆转比赛、关键一球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感受女排精神的情绪张力,进而引发深层共鸣;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中国女排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战例,如 1981 年首夺世界冠军、2016 年里约奥运逆转胜巴西,以视频分析、分组讨论方式使学生在对战术变化的理解中掌握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核心内涵;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布置女排精神主题微视频制作,模拟采访中国女排,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分工协作,将体育锻炼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运用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教学互动结合,构建涵盖女排精神理论学习、体育技能实训的立体化教学结构,延伸课堂时空,增强学习深度,并充分运用反馈与反思机制,设立每课一思环节引导学生围绕所学内容与自身体验撰写简短思政感悟,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深化对女排精神的理解与内化 [4]。
3.3 强化师生互动,激发价值认同
为增强互动实效,应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互动问答环节,教师可围绕“你理解的团结协作是什么、面对失败时你会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表达观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在课外拓展中开展主题式交流活动,组织“我眼中的女排精神”主题沙龙,营造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理解并认同相关价值理念。构建情感支持型教学关系,教师应以榜样身份展现责任担当与体育精神,以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在情感联结中推动价值共鸣,并设立师生协作型实践任务,组建女排精神传播小队,由师生共同策划并组织校内微讲堂、宣传展板等活动,使学生在任务执行中与教师形成教学共同体,从而加深精神理解。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线上互动平台,通过课程微信群、学习通讨论区等载体持续跟进教学话题,引导学生随时反馈体会并提出问题,教师给予针对性回应,形成良性交流闭环。
3.4 拓展实践活动,营造育人氛围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深化女排精神育人效果,需拓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思政氛围,策划开展“传承女排精神”主题校级排球联赛,将比赛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赛前组织全体参赛队伍观看中国女排经典比赛视频,设置赛间精神讲述环节,由学生代表分享女排精神感悟,使竞技过程成为育人过程,并设立女排精神校园行系列活动,如精神主题讲座、人物访谈分享会,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将女排精神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精神内涵。依托校内外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体育志愿服务,使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责任感深度融合,并利用多媒体平台开展“我为女排精神代言”线上短视频征集活动,通过学生自创自演自传播的形式加深对女排精神的认知,形成覆盖广泛且层次多样的传播模式,可在体育馆、教学楼等公共区域设立女排精神文化角,展示英雄人物事迹,营造时时可见、处处可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承载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将女排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拓展育人载体,增强体育教学的思想引领力。应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并拓展实践活动,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女排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真正实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推动体育课程在育人功能上的深度拓展。
参考文献:
[1] 程岩梅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构成元素与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 长春大学学报 ,2024,34(12):87-90.
[2] 高阳 . 高校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J]. 成才 ,2024,(S1):24-26.
[3] 台盼盼 , 王亮 , 颜敏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和路径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为例 [J]. 体育世界 ,2024,(12):32-34+41.
[4] 李丽 .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自我效能感提升路径研究 [J]. 嘉应学院学报 ,2024,42(06):74-79.
[5] 李玉洁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探究 [J]. 青少年体育 ,2024,(12):21-24.
作者简介:宋晴,性别:男,籍贯:山东,出生年月:1981.05,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