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与适应策略
李亚飞 张鹏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变化
1.1 职业能力需求的改变
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职业技能如机械操作、基础数据分析等逐渐被更高级的技术技能所取代,编程、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技能成为职场上的新宠。同时,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加。在未来几年内,大学生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中,编程与开发、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跨学科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将占据主导地位。高校需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1.2 价值取向需求的改变
智能科技浪潮下,青年学子价值观呈现新特征。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职业选择、生活态度以及个人成长的看法上。首先,对于职业选择,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领域,如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这些行业之所以备受青睐,既因其职位供给充足,更缘于能带来优越的社会认同与丰厚物质收益。其次,在生活态度方面,大学生更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他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个人兴趣的培养。最后,关于未来发展,青年群体日益关注持续进修与能力拓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持续学习成为了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3 职业规划需求的改变
智能科技浪潮下,青年学子的就业发展诉求呈现新态势。职业发展新趋势集中表现为:目标定位革新、能力需求升级、生涯路径多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职业分类和工作模式正在被重新塑造。这不仅影响了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改变了人们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和规划。例如,越来越多的职位开始要求具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能,而这些技能在过去并不常见于传统的职业规划中。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大学生需要更加注重技能的提升和终身学习,同时也要考虑到职业的灵活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职业变动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变化的原因
人工智能(AI)的快速进步正深刻改变着世界就业格局,这种技术革新已从工作方式的改变逐步演变为对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根本性重塑。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技术革新与替代效应,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许多传统的职业岗位被自动化系统取代;国际经济融合进程加速,企业间角逐态势升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越发激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 AI 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产业结构正经历根本性的变化,旧有的产业结构逐渐衰落,新的产业不断崛起;当代价值观念演变,除专业素养外,现代人才还需具备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更强调个人担当意识、突破性思维及协作素养等全面特质。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适应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对策
3.1 教育部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满足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智能科技突飞猛进,教育主管部门亟需改革高校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及未来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识别出关键的技术领域和岗位需求,为此需引导院校优化科系建设,推进教学体系创新。例如,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的建设,同时鼓励跨学科的融合创新,如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结合。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校企协同,共建实训中心与产学融合机制,助力学子提升应用技能与创造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还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的技术和项目,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高校教师加强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学习,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智能科技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职能定位正经历重要转型。应对新形势要求,教育者既要创新授课模式,又需系统掌握智能技术知识,从而强化专业素养与育人成效。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还能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习者投身智能科技实践,通过项目实操深化认知理解。可创设 AI 应用课题,使青年在解决现实挑战时掌握相关技能。通过这样的项目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更有助于培育问题分析处理素养,这对未来职场成长极具价值。
3.3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需求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职业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大学生必须主动调整学习策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掌握核心数字技能,例如数据分析、编程基础(如Python、R)、机器学习入门等数字化技能;培养跨学科复合能力,未来职业需求更倾向于”专业+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企业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积极参与 AI 相关竞赛(如 Kaggle、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申请科技公司实习,接触真实业务场景,加入校园创新实验室,参与智能产品开发项目,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软技能与适应力,着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终身学习意识;关注行业动态与职业规划,定期研究《未来就业报告》等权威分析,了解 AI 对各行业的影响趋势,结合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制定动态调整的职业发展路径。
总之,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变革,大学生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大学全过程。高校、企业和社会也需提供相应支持,共同构建适应 AI 时代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只有持续学习、多元发展,才能在技术驱动的未来职场中保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清 .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J].产业创新研究 ,2024,(03):174-176.
[2]应好 , 蔡飞扬 , 杨雪倩 .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探索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Z3):35-38.
[3] 陈子威 .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 [J]. 教育观察 ,2023,(35):117-120.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3.35.031.
[4]孙文远 , 葛玥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03):17-20.
[5]王宏 . 人工智能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J]. 太原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20,(01):117-119.DOI:10.16227/j.cnki.tycs.2020.0040.
作者简介 : 李亚飞,1995 年 8 月 18 日,男,汉,河北石家庄,研究生,助教,思政方向,
张鹏,1990 年 7 月 2 日,男,汉,河北石家庄,研究生,讲师,思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