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校合唱课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
弓丽 弓丽华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幼儿教育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464
一、智慧教育平台的优势与应用
智慧教育平台联合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破传统教育固化、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既包含传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体现出培养创新、实践、个性化人才的新思维,知识的传递向多维交互转变。同时,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具有新颖性、自由性、受众多等优势,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走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广州大学实验中心、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推出“AI+”专栏,建设了广州大学教师专属 AI 资源库,面对师生开展“AI 赋能教育教学”系列线上线下专题培训等等,为广州大学师生教学学习、科研办公提供了便利的智能化教学条件。
教学资源共享:智慧教育平台凭借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师生可以在平台上搜索、阅览到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唱法的合唱曲目。在国家高等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上搜索“合唱”,有中南民族大学“合唱与指挥”、星海音乐学院“带你走进合唱与指挥”“合唱钢琴伴奏艺术”等 5 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涵盖课在线课程、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形式。此外,还可搜索到如杨鸿年、马革顺、丹尼尔·加蒂等中外合唱指挥大师的合唱排练、指挥实践经典教学视频,可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合唱指挥大师们的合唱艺术理念与科学规范的合唱训练方法。
个性化学习体验:在线开放课程的合理运用有效的突破了时空、地点的限制。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将合唱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分配,学生可随时根据自身情况对课程进行反复观看与学习,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是获得的资料进行提问与交流,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重点对各类型的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学习辅助资料库。
拓展学习空间:现高校课堂中教师通过已广泛投入应用的教学平台如学习通、雨课堂等,不仅支持师生线上交流、学生小组在线讨论及学生向老师的网上提问等,还可通过线上实时互动更精准地获取与问题相匹配的合唱资源进行学习提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将不同的合唱演出、比赛等资料或者课件进行上传,添加演出回放、比赛点评功能,学习优秀的演出经验。
二、高校合唱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高校合唱课教学现状
传统合唱教学在近数十年间形成了较完备的合唱基础训练、作品排练、舞台艺术实践的阶梯式教学架构,合唱与指挥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必修与各学院各专业美育通识课的一部分。
(二)高校合唱课教学发展趋势
1. 线上线下课程体系逐步完善
多数高校将合唱课程纳入音乐专业核心课或公共艺术选修课,形成阶段式基础训练、作品排练、舞台实践的阶梯式教学架构。大部分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其他如中央音乐学院面向音乐学系开设的选修课“合唱文献导读”、首都师范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大学生合唱艺术实践”等细分课程,兼顾了专业性与普及性。
此外,网络资源上涵盖了众多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理论讲解视频、合唱指挥名家排练实录、分声部训练、指挥技巧教学视频等。在各大视频网站上也有如国家大剧院合唱团、Tiankong 合唱团、台大合唱团等国内外知名合唱团的合唱演出、排练现场实录、音乐会视频;微信视频号“世界合唱比赛”等专业视频号对国内外重要赛事与音乐会视频都在保持高度的更新频率等。
2. 线上线下实践平台日益丰富
新型线上合唱展演如由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起以万人云交响合唱的《我们》、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幕音乐会在线上举行的全球“万人云合唱”形式演唱经典曲目《We are the world》等形式涌现,突破了合唱教育的地域与时空边界。同时,线下合唱实践平台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各地国际合唱节等众多国内外合唱比赛、工作坊已逐渐白热化,各高校合唱团与社会合唱团也趋向专业化发展。
3. 美育思政传承创新
合唱作为多声部、表现力强的集体性艺术实践,具有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等美育与社会价值。在合唱作品排练中以《长征组歌》《我的祖国》等红色作品为载体,将合唱排练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国家意义上的非遗传承方面,现当代如曹光平、刘晓耕、官宇等优秀作曲家们对少数民族民歌进行采集整理,创作了众多民族主题的《卓鲁·西藏牧歌》《谷雨梯田》《花腰彝弦》等优秀合唱作品,推动了合唱艺术的非遗传承与创新。
(三)发展趋势
高校合唱课程涵盖了声乐基础、多声部视唱练耳、和声感知、声部平衡与团队协作等综合技能训练,但在各音乐学院与综合类高校面对非合唱指挥专业开设的合唱与指挥课程中,由于教师资源匮乏、课程时间有限,大多采用大班制教学,教师在涵盖声部配合、音色融合、作品诠释等核心教学活动中难以针对个体进行个性化指导,较多学生反映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信息接收慢,网上资源众多,难选择参考视频学习等问题。因此,探索合唱课程与网络教学平台对接、开发合唱专用教学应用等数字化教学实践,更需依托智慧化教学平台实施,为高校合唱课程学生进行自主训练与个性化反馈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合唱与指挥课程实例
本研究以广州大学音乐学(师范)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课程周期为两个学期共一学年(32 周课程),线上使用平台工具“学堂在线”(课程资源提取、学习等)、QQ(师生实时互动、课后答疑解惑、作业布置与提交等)辅助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线上课程选用“学堂在线”内的在线课程《带你走进合唱与指挥》进行教学。在该课程的指挥教学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对基本指挥图示、合唱教学及排练组织等相关知识的进行系统学习,结合多种风格作品实操排练课程,提高指挥学习者准确把握作品风格与排练能力。合唱教学部分主要为针对性的基本训练,学习合唱形式及相关知识,课程内精心挑选了如《我多想》《闹花灯》《长征组歌》等涵盖了抒情、民族等不同风格类型的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录像,且融入了思政元素,还有无伴奏合唱《The Gabriel's Message》《Evenwhen he is silent》,兼顾了中外合唱作品的比重。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中,线上、线下教学环节各占比 50%。前 8 周按计划安排学生每周观看学习两节慕课视频(合唱声音训练,作品排练等),同时在 QQ 应用内布置课后训练与课后作业(如针对课堂视频作业提出“合唱作品艺术处理的作用”“钢琴声部在合唱作品中有何表现功能”等课程内容相关问题),作业完成率基本为 100%, 。后 8 周进行线下实操教学,重点解决线上课程学习中学生课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反馈的指挥手势实际应用、排练突发状况等问题),同时针对具体曲目进行合唱排练、指挥学习等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唱、唱中挥”,教师基于线上作业回收的具体数据,快速调整上课内容,提高线下课堂教学效率。
课程结束后,通过对课程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发放 35 份,回收 33 份,有效率95.6%)收集数据,89.2% 学生认为线上资源“显著提升了课前预习效率”,64.6% 学生希望增加“线上实时合唱排练”的功能。同时研究选取了课程内的 10 名学生与课上旁听的 2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学生A 表示:“线上视频可以反复观看,能够基本解决正确指挥姿势、基本拍子的学习,但线下分组排练时还是需要老师面对面指导纠正、示范。”教师B 表示:“这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有效提升了合唱课堂的效率,老师也能根据课程和学生反馈灵活对线下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是合唱课程的创新与进步。”
三、合唱课程数字化的现存问题与改进策略
(一)现存问题
由于线上平台合唱教学资源繁杂,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广泛的教学平台上难以精准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线上平台的部分非专业机构或个人制作的视频可能存在指挥手势不规范、合唱训练方法错误等问题,易误导初学者练习后形成错误肌肉记忆。同时,多数视频教学资源以单向知识输出为主,线上学习时教师难以监控学生观看视频的专注度,缺乏有效的学习监督机制,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视频内容难以评估,需要结合线下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进行即时调整。
(二)改进策略
针对线上合唱与指挥课程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匹配及有效学习监督的现存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具体实践需求,搜寻国内外优秀的排练视频与合唱作品,指挥基础教学视频等,包括电子乐谱、音频资料、学术文献,筛选最优教学资源并进行分级分类,设立“指挥基础入门”“合唱作品排练”等专题板块,构建科学系统的合唱教学资源检索库。
同时,在合唱课程中需要教师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展演相结合,既通过课堂互动、日常排练等课内表现评分,如音准节奏把握、声部配合度等课堂表现反馈,同时关注学生在艺术展演中的综合评价,同步考量到学生自主训练成果与课外实践学习等课外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艺术展演等多维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合唱课程学习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更科学、针对性地提升合唱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成效
传统合唱教学体系中采用大班授课制,每年课程班级人数约为 40-50 人,人均每周个体指导时间仅约 5 分钟,通过结合智慧教育平台,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线上课程在学生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线下教师注重实操训练、现场表演和师生面对面指导。对比以往传统线下教学班级,课堂效率与学生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在短短一年的课程学习中能够系统掌握合唱基本知识,在合唱曲目中熟练运用所学指挥技巧进行具体实践应用,并具备独立开展合唱排练的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指导学生持续跟随“粤音”合唱团开展校内线下实践排练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积累后,经申请与指导,以“粤音”合唱理念去参与校外合唱排练。所教学生在广州市内如广大附小、湾区实验学校等十余个中小学开展合唱排练教学工作,累计训练培养约数千名中小学生,将合唱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帮扶相结合,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此外,通过将合唱指挥方向研究生的教学实践项目跟社会企业合作,实现教学实践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开放性的教学实践项目,对培养专业合唱指挥研究生研究生课外实践积累、专业夯实、应用实践能力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结语
智慧教育平台在合唱课程数字化实际教学应用中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线上实时互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数字化教学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更具有个性化学习、教学评价等多样化培养。合唱指挥课程对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都较高,本文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技术支撑,从当前高校合唱课堂的现状出发,发挥线上课程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线下实操解决“指挥手势纠正”“合唱声部调整”等关键问题,同时依托“粤音”合唱团等实践平台,将数字化教学成果延伸至中小学合唱教育帮扶,结合智慧教育平台的优势所在,提出合唱指挥在线开放课程的具体改革思路与做法。
参考文献:
[1] 谢幼如 , 李成军 , 章锐 , 等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湾区高校中国式课程数字化转型体系的构建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02):67-73+89.
[2] 张晖 . 合唱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初步实践 [J]. 人民音乐 ,2021,(05):49-53.
[3] 王倩雯 , 郑富兴 . “惯习—场域”视角下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 [J]. 湖北社会科学 , 2024, (03): 136-143.
[4] 刘新阳. 近年我国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33 (03): 29-34.
[5] 刘宝存 , 岑宇 . 世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趋势及镜鉴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34(06):12-23.
[6] 李秀 , 陆军 , 牛佳丽 .GenAI 赋能的人机双师协同教学研究——基于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分析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5,35(03):34-43.
作者简介:1. 弓丽,女,汉,河南郑州 1982 年 2 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合唱指挥表演与教学,合唱艺术研究,副教授,
2. 弓丽华,女,汉,河南郑州 1996 年8 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发展与学习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理论,助教,。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州大学 2024 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校合唱课数字化教学实践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4XTYR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