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德育实践
伊岚
南平市云谷实验学校 354200
引言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面临方法单一、效果不彰等现实困境,亟待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优势视角和发展性理念,为重构德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创造性运用于德育实践,不仅能够优化教育策略,更能激发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实现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认同的转变。这一探索对提升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与德育的契合性
积极心理学与德育在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美德、优势与潜能发展,强调通过培养积极情绪、塑造积极人格和构建支持性环境促进个体成长,这与德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目标相一致。传统德育往往侧重行为矫正与规范约束,而积极心理学为德育提供了从缺陷修补转向优势培育的新视角,例如通过发掘学生的性格优势如善良、勇气和团队精神,将其转化为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揭示了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对道德内化的促进作用,为德育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在操作层面,积极情绪体验如感恩、共情能强化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而积极组织系统理论则指导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德育生态。二者的融合既弥补了传统德育情感体验不足的缺陷,又通过科学化的优势评估与干预路径,使德育目标从外在规范转向内在品格养成,最终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德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优势导向的德育目标体系
传统德育往往聚焦于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小学德育则转向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评估学生的性格特质,如好奇心、善良、责任感等,制定个性化的德育目标。例如,在低年级阶段,重点培养诚实、分享和合作意识;在高年级阶段,则强调社会责任感、领导力和共情能力。学校可以设计“优势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表现,如主动帮助同学、勇于承认错误等,并通过定期反馈强化其道德行为。此外,德育目标应分层递进,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具体行为引导逐步过渡到抽象价值观塑造,使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开发融入积极情绪的德育课程
积极情绪是道德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德育课程应注重情感体验而非单纯说教。学校可以开发“幸福德育课”,将感恩、希望、乐观等积极情绪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感恩日记”活动,引导学生记录每天值得感谢的小事,培养其感恩意识;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增强道德认同感。此外,学科教学也应渗透德育元素,如在语文课中分析人物的道德抉择,在科学课中探讨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应强调互动性和体验性,避免单向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和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
(三)创设支持性的班级与校园文化
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应构建积极、包容的德育生态。在班级层面,教师可以设立“优势墙”,展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推行“同伴赞赏圈”,鼓励学生相互肯定和激励。在校园层面,学校可以组织“美德月”活动,每月聚焦一项品格优势,如诚实月、勇气月等,并通过主题班会、故事分享、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理解。此外,学校应建立正向行为支持系统,对学生的道德行为给予即时认可,如颁发“善良之星”“责任勋章”等,强化其积极表现。通过营造充满信任与尊重的校园氛围,德育不再是外在约束,而是学生自觉追求的内在成长。
(四)推动师生与家校协同育人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应成为积极心理学的践行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成长型思维评价学生,如“我看到你这次比上次更有耐心”而非简单评判对错。同时,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参与德育实践。例如,设计“家庭优势任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感恩行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在班级分享中强化积极体验。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普及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多方互动,德育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
(五)建立动态多元的德育评价机制
传统德育评价多以量化考核为主,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学校可采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道德发展轨迹,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语及实践活动成果等。同时,引入科学的心理测评工具,如品格优势量表、积极情绪问卷等,定期评估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行为变化。评价结果不仅用于反馈和改进教学,还可用于个性化德育方案的调整。此外,学校应重视质性评价,如通过叙事访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道德成长故事,从中发现其内在动力和价值观变化。这种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使德育更加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表现,真正实现以评促育的目标。
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德育实践创新,标志着小学品德教育范式的深刻变革。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积极体验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既遵循了儿童成长规律,又回应了素质教育要求。未来需要在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上持续发力,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德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探索必将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丹 .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构建小学德育共同体的实践研究 [J].考试周刊 ,2024,(14):6-9.
[2] 巫旻哲 .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实践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24,(07):124-126.
[3] 梁叶华 . 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契合性分析及策略建议 [J]. 华夏教师 ,2024,(07):41-43.
[4] 梁宝安 . 积极心理学与小学德育融合对策研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三). 斗门区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 ;,2024:54-55.
2024 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小学德育与心育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X2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