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点破解与创新策略
匡颖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引言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抽象、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学中的矛盾本质,为破解教学难点提供理论指导。探究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学矛盾剖析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里,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些矛盾犹如层层交织的丝线,严重制约着教学成效的提升。从教学内容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备高度的抽象性与深邃性,其中涵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对于知识储备有限、认知尚处于具象化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颇具难度。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思政教育多以基础概念和简单事例为主,进入高校后,陡然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抽象的哲学原理、复杂的社会发展规律,知识衔接上的断层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
在教学过程层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平衡问题长期存在。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在课堂上过度强调知识灌输,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互动,期望通过互动式学习模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校内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之间也存在着突出矛盾。校内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难以全面、深入地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融入教学。而当下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思潮涌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社会现象,如网络舆论热点、社会民生问题等,他们迫切需要运用所学思政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校内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二、矛盾破解策略
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为指引,能够为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矛盾提供有效思路。从教学内容优化方面来看,应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紧密结合。教师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时,可以引入当下热门的科技创新案例,如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以此来阐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通过选取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空洞的教条,而是能够指导现实生活的有力武器。
在创新教学模式上,借助数智技术构建沉浸式、交互式教学场景是化解教学方法单一矛盾的关键举措。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如模拟五四运动时期的街头游行,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引入 AI 助教辅助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解答学生的疑问,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这些创新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两者的有机统一,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拓展教学空间,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是解决校内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问题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深入社会基层,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在社区志愿服务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会奉献精神的价值。通过社会调研,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运用思政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善评价体系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思政课评价体系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侧重对学生知识记忆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效。运用多模态数据采集和智能评价工具,能够收集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教学创新路径
在成功破解教学矛盾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聚焦实践教学领域,以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足迹等为丰富资源,构建三维内容供给体系。通过对总书记考察过的地区进行案例分析,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领悟抽象的思政理论。在讲解新发展理念时,以总书记考察过的某地区绿色发展实践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如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激活师生双主体动力是激发教学活力的核心。教师通过精准学情建模,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薄弱点,从而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开展学科交叉实践活动,鼓励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同频共振,共同探索知识,提升教学效果。
打造多样化创新载体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建移动课堂,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思政知识,如开发思政教育 APP,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创作影像佳作,以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展现思政主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出网文爆款,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文章,以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语言表达思政观点。形成智库结晶,组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理论灌输到价值认同的深度转化,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
结语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深入剖析并破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矛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创新发展。当前,已在教学内容优化、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未来,需持续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引,紧跟教育改革趋势,结合数智技术发展和社会现实变化,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妍 . 传播学视角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 传播与版权 ,2025,(02):75-78.
[2] 谭笑 .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难点与破解路径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06):135-142.
[3] 柳宗旭 . 新媒体时代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毛中特概论”为例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3,14(23):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