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

作者

肖英林

南昌职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江西南昌 33050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国红色旅游接待人数已突破 10 亿人次,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赣南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承载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时代使命。

随着国家对革命老区振兴的政策和文旅融合战略的推进,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议题。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检索到相关文献 22 篇,其中学术期刊 16 篇,学位论文 4 篇,会议和报纸各 1 篇,其中涵盖“红色旅游资源”的11 篇,“红色旅游”8 篇,区域整合3 篇,赣南地区、整合开发、原中央苏区、旅游资源整合各 2 篇,体育旅游、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电子商务、整合研究各 1 篇。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资源禀赋、开发模式、现存问题及未来方向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赣南苏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国内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历史记忆的建构等方面。例如,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强调历史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旅游开发中的核心地位。相关研究指出,红色旅游资源作为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其开发必须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历史价值的侵蚀(Smith,2006)。此外,国外学者还关注历史记忆与旅游体验的互动关系,认为红色旅游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Winter,2009)。例如,美国学者 Doss(2010)通过对越战纪念碑的研究,揭示了纪念性空间如何通过景观设计和叙事策略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历史教育功能。

国内研究则更加聚焦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在资源分类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等物质遗产,还涵盖革命精神、英雄事迹等非物质遗产(张伟,2005)。例如,李志飞(2010)提出,红色旅游资源应划分为“核心资源”与“衍生资源”,前者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址,后者则包括与革命历史相关的民俗文化、地方传说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与游客需求的变化,国内研究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拓展。例如,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红色旅游场景的再现,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游客的历史代入感(刘洋,2018)。有研究指出,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弥补部分遗址因损毁或保护限制而无法开放的遗憾,还能通过互动式叙事提升教育效果(陈晓,2020)。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多数研究集中于宏观政策分析或单一案例探讨,缺乏对区域整体开发模式的系统性总结。其次,关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问题,研究深度不足,尤其在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与“文化失真”方面,缺乏有效的理论框架。最后,跨学科研究相对薄弱,红色旅游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但现有成果多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难以全面揭示其复杂性。

三、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赣南苏区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已形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这些模式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为其他革命老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中,瑞金市的“全景化沉浸式体验”模式、于都县的“长征文化 IP 打造”模式以及兴国县的“红色 + 生态”融合模式,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瑞金市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资源。近年来,瑞金市通过“全景化沉浸式体验”模式,将历史场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品。例如,叶坪革命旧址群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了 1931 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景,游客可通过佩戴 VR 设备“穿越”到历史现场,亲历革命会议的全过程。此外,红井革命遗址则通过情景剧《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常态化演出,以生动的表演形式再现毛泽东同志带领群众开挖红井的故事,增强了游客的情感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提升了旅游的趣味性,还强化了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使游客在互动中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于都县则以“长征文化 IP 打造”为核心,聚焦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历史地位,通过品牌化运营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于都县依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构建了“长征起点”文化品牌,并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长征起点”主题邮票、红军草鞋手工体验包、长征故事盲盒等,深受年轻游客喜爱。此外,于都县还联合国内知名影视公司拍摄了纪录片《长征从这里出发》,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知名度。为增强游客参与感,当地还设计了“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参与者可沿当年红军渡过于都河的路线行进,途中设置历史知识问答与团队协作任务,使旅游过程兼具教育性与挑战性。这一 IP 化运营模式不仅提升了于都县的旅游吸引力,还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兴国县则探索了“红色 + 生态”融合模式,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兴国县是著名的“将军县”,拥有开国将军故居群、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同时境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高达76%。当地通过整合红色文化与生态景观,推出了“红色研学 + 生态康养”旅游线路。例如,游客可在参观将军园后,前往仙人湖湿地公园进行生态徒步,或在龙山森林公园体验森林疗养项目。此外,兴国县还开发了“红色农耕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传统农事活动,如插秧、收割,并学习革命时期军民合作的生产模式,感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还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上述实践案例表明,赣南苏区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注重创新与融合,通过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与产业联动,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然而,这些模式的成功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投资与社区参与的协同作用。

四、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的成效与挑战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提升社会教育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资源保护、产品同质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

首先,红色旅游已成为赣南苏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23 年赣州市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 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45% 以上,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5 万人。以瑞金市为例,红色旅游的发展催生了民宿、餐饮、交通等配套产业的繁荣,当地特色农产品如瑞金咸鸭蛋、客家米酒等通过旅游渠道实现品牌增值,销售额同比增长近50%。此外,红色旅游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了基础设施升级。例如,赣深高铁的开通使赣州至深圳的通行时间缩短至2 小时,极大提升了游客的可达性,进一步扩大了客源市场。

其次,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有效促进了革命文化的传承与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通过纪念馆展览、情景剧演出、研学课程等形式,赣南苏区的红色故事得以生动再现,吸引了大量青少年群体参与。例如,瑞金市推出的“红色小讲解员”项目,培训中小学生担任革命遗址的义务讲解员,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认同感,还培养了社会责任意识。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红色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于都县开发的“云游长征”小程序,用户可通过手机端观看360 度全景影像,参与线上知识竞赛,累计访问量已超过1000 万人次,显著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然而,资源开发过程中也面临严峻挑战。其一,部分革命遗址的保护状况堪忧。如宁都县某红军医院旧址因长期缺乏维护,建筑结构已严重受损,影响了其历史价值的完整呈现。此外,过度开发也对遗址环境造成压力。瑞金市叶坪景区在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 2 万人次,超负荷运营导致部分地面设施磨损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其二,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尽管赣南苏区各县市均推出红色旅游线路,但内容多集中于参观纪念馆、聆听讲解、合影留念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性体验项目。例如,多个县市的情景剧均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剧情设计雷同,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个性化、互动性体验的需求。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削弱了各地区的独特性,还可能导致游客审美疲劳,影响复游率。

其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资源开发高度集中于瑞金、于都等交通便利、知名度高的地区,而寻乌、安远等偏远县市的红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寻乌县拥有毛泽东同志开展“寻乌调查”的旧址群,但因基础设施落后,年均游客量不足 10 万人次,资源闲置现象严重。这种不平衡不仅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还加剧了区域间的差距,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综上所述,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虽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资源保护、产品创新与区域协调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

五、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与创新路径

为应对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挑战,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创新路径至关重要。

首先,可借鉴“文化资本理论”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构建综合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可提出以下创新路径:其一,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红色遗址保护中的应用。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建模,建立革命遗址的数字档案,既可为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又能开发虚拟参观功能,缓解实体景区的承载压力。例如,对宁都县受损的红军医院旧址进行数字化复原,游客可通过 VR 设备体验其原貌,减少实地参观对遗址的物理影响。其二,实施“差异化产品设计”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各县市应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主题鲜明的旅游线路。例如,寻乌县可围绕“寻乌调查”打造“红色调研”研学品牌,设计田野调查、数据分析等互动课程;兴国县则可深化“红色 + 生态”模式,推出“将军故里生态行”高端康养线路,吸引高净值客群。其三,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资源均衡利用。建议成立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统筹规划跨区域线路,如“瑞金 - 于都 - 兴国”长征主题环线,并通过交通互联、票务共享与联合营销提升整体竞争力。

此外,政策支持需进一步细化。除资金投入外,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遗址保护的责任主体与开发边界。例如,制定《赣南苏区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对建设控制地带、游客容量等作出硬性规定。同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 PPP 模式参与开发。通过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结合,赣南苏区有望探索出一条兼顾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红色旅游新路径。

六、结语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研究已从资源普查阶段转向开发策略探索,但在理论深度、技术应用及协同机制上仍需突破。未来需强化多学科交叉、实证研究与政策落地的衔接,通过创新驱动与全域统筹,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查瑞波 ; 黄悦 ; 余佳乐 ; 谢楚 ; 林明水 . 原中央苏区县域韧性框架下红色旅游资源空间优化开发研究 [J]. 地理科学 ,2024.04

[2] 邹昊天 ; 商林艳 ; 魏旭雯 ; 赵莉 . 赣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山西建筑 ,2023.07

[3]林明水; 鄢沂; 曾春水; 朱鹤;王甫国. 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开发研究:文化生态学视角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6

[4] 郭文瞻.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及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2020.05

[5] 宋伟 ; 李钧 . 红色旅游品牌的发展与提升 -- 以赣南红色旅游品牌为例 [J]. 企业经济 ,2018.06

[6] 陈璐. 赣南红色旅游与政府行为研究 [D]. 江西财经大学,2016.06

作者简介:肖英林(1981.12-),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工艺美术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基于文化 IP 的赣南苏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 年度项目,项目编号为YS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