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6 步式叙事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许菊青 秦轶灵 黄新英 汪云芳 胡建平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广州 51043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其不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可能造成严重的残疾。这种病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睦,还阻碍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发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治疗上,医生通常会给患者用药,这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认知能力,减少疾病对学习、工作等的影响。进入康复期的患者,其症状多能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消失,但患者往往面临服药依从性低、情绪低落等问题,因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缓疾病慢性化进程、预防病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探讨 6 步式叙事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本院 2024 年 1 月至 2024 年 12 月 80 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了步式叙事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4 年1 月至12 月期间,本研究挑选了80 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有40 人。在对照组里,有21 名男性和19 名女性患者,其年龄在20 到56 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7.79 岁,病程从1 年到10 年不等,平均病程是5.37 年。而在观察组里,有23 名男性和17 名女性患者,其年龄在21 到55 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32 岁,病程从1 年到12 年,平均病程是6.78 年。对比两组资料,未见差异(P >0.05)。

在对照组护理中,采用常规操作,比如让患者了解疾病,告知其如何正确用药,讲清楚生活中注意事项。

在观察组,除了常规护理外,还采用了 6 个步骤的叙事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在开始前,学习了这些步骤的知识和技巧,并制定了针对患者的叙事护理方案。每周进行2 到3 次,每次40 到45 分钟的叙事护理,共进行12 周。具体步骤包括:(1)叙事评估:关注患者,建立关心;通过查房、治疗或巡视病房时主动关心患者,及时回应患者的需求和感受,建立信任、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评估患者有无倾诉的需求,或者虽无倾诉的需求,但表现出痛苦和无助。(2)第 1 次叙事干预:充分尊重患者,用心倾听患者诉说,共情患者的情绪与痛苦,初步对患者的叙事有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初步了解困扰患者的问题。(3)叙事引出:运用关键事件性技术挖掘困扰患者的事件,引导患者诉说,主要挖掘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如:“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有什么人涉及其中?”“周围的情形是怎样的?”;事情的影响如“您在当时情况下实际的想法、感受是怎样?您当时希望怎么做的?”;产生的行为如“您当时是怎么做的 ?,您实际上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您采取了什么具体的行动步骤?”;行动的结果如“事情的结果如何?”“对您和他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叙事分析:运用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 从以下6 个要素进行叙事分析。 点题: 对叙事故事所作的简要概括;指向: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的描述;进展:故事的发生 发展; 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心理,包含对故事的起因、结果以及过程中事件要点的评议;结局:指故事的结局, 包括人物的最终命运、 目的的成败;回应:叙事者在发生的事情里学会的道理或发出的感叹。重点分析评议及回应部分 通过故事载体 以及疾病如何塑造个体,为第2 次叙事干预提供方向。(5)第2 次叙事干预:根据叙事分析了解患者产 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干预,例如患者情绪低落,存在无用感,运用叙事治疗例外技术帮助患者找到例外事件,让患者发现自身价值;患者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时,指导患者掌握萨提亚冰山理论及深层次沟通理论, 增加患者对自身及对方感受的理解, 帮助患者更好的处理人际方面的问题;患者出现幻听症状时,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修正患者对幻听的解释, 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并建立处理症状的应对技能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叙事干预,引导患者发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方面,调整患者的认知偏差,打消患者的顾虑,帮助患者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6)评价患者叙事结束后的状态,如患者生活质量是否提高,负性情绪是否改善,生活积极性有无提高,看问题的角度有无转变等。

1.3 观察指标

(1)对护理前后患者负面情绪的评估,采用贝克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细致衡量。(2)护理前后服药依从性对比,包括规律服药率(完全遵医嘱服药的患者比例),擅自停药或减药次数,患者对药物重要性的认知评分(采用 Likert 5 级量表评估)。(3)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总分,自理能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以( x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X2 检验,以率(%)表示, 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 所示,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x ± s )

2.2 服药依从性

如表2 所示,护理后,观察组在服药依从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x ± s )

2.3 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如表3 所示,护理后,观察组社会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后社会功能比较( x ± s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成因尚无定论,医学界普遍认为其与遗传因素、神经发育过程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常遭受感知、思维和行为等多重困扰,这些障碍对其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影响。若治疗延误,患者病情可能就会加剧,甚或滋生自残或轻生的念头,对生命安全构成重大隐患。在临床治疗领域,药物治疗占据主导地位,此法能有效舒缓症状,逐步稳定病情,引领患者踏上康复之旅。但是,因为患者对疾病理解不清、社交能力下降等原因,其可能还在经历强烈的负面情绪,这对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好处。所以,对于正在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医生需要加强健康指导,同时使用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2]。

借助 6 步叙事护理的巧妙干预,可以引导患者敞开心扉,分享其个人经历与情感历程,为患者营造了一个温馨、无评判的沟通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患者得以卸下心防,释放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情绪的和谐与平衡 [3]。叙事护理干预可以带领患者回顾与梳理个人过往的历程,提炼出对抗病魔的策略与智慧。此举不仅有助于患者重新审视和深入理解疾病,更能增强其对疾病掌控的信心,缓解无助与焦虑,激发内在的力量。通过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医护人员得以更全面地洞察患者的需求、困惑与期待,进而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护理服务[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常受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困扰,这些情绪对康复进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引入 6 步式叙事护理模式,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情感宣泄空间,让患者得以畅所欲言,抒发内心的忧虑。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队深入分析国内外叙事相关文献并进行整合,总结形成“叙事评估- 叙事干预- 叙事引出- 叙事分析- 叙事干预- 叙事评价”的叙事操作体系,使叙事护理的每个步骤均有迹可循,有方法指导,有助于叙事护理客观化、科学化发展。同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叙事干预,引导患者发现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方面,调整患者的认知偏差,打消患者的顾虑,帮助患者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生活质量是衡量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成效的关键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 6 步式叙事护理在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叙事护理通过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非评判性的倾诉环境,帮助患者释放压抑的情感,重新审视自身经历,从而减少无助感和焦虑情绪。此外,叙事分析中的评议和回应环节,使患者能够从新的角度理解自己的疾病经历,进一步促进了情绪的积极转变。

服药依从性低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规律服药率、药物重要性认知评分显著提高,擅自停药或减药次数显著减少(P < 0.05)。这一结果说明,叙事护理通过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对药物治疗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其服药依从性。在叙事干预中,护理人员通过引导患者探讨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的意义,帮助患者建立对治疗的积极态度,从而减少因认知偏差导致的停药行为。

社会功能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障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 SDSS 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自理能力显著提高(P< 0.05)。这表明 6 步式叙事护理通过系统性分析患者的社交障碍根源,并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技术,帮助患者改善了日常生活技能。叙事护理中的“叙事引出”和“叙事分析”步骤,使患者能够重新梳理社交经历中的问题,并学习新的应对策略,从而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6 步式叙事护理的科学化、结构化操作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的运用,使护理人员能够系统性地解构患者的疾病叙事,挖掘其背后的认知偏差和社会支持需求。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兼顾个体差异与标准化流程,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干预弊端,又确保了护理质量的可控性。

综上所述,6 步式叙事护理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种创新且有效的干预方法。其通过系统化的叙事技术,显著改善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服药依从性、社会功能及家庭支持度。未来需通过多中心研究进一步优化干预方案,并探索其在不同患者群体和医疗环境中的适用性,以惠及更广泛的精神疾病患者,提升其生活质量与社会融入能力。

参考文献:

[1] 童爱红, 鲁晶颖, 南喜雀, 曼陀罗彩绘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5):822-824.

[2] 王淘, 刘增伟, 张黎明, 等. 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茶志.2021.37(10):775-779.

[3] 张伟英, 张娜, 朱月莉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1):1015-

[4] 牛鸿婷, 孙世娟, 王珅. 个体化干预在老年怕金森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河北医药,202446(1):147-150.

基金项目:2024 年康宁科研项目,项目名称:6 步式叙事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项目编号(KN202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