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育强国背景下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曹铃悦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5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之外的“第四支队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是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一、以提升思想引领力为核心,培育新质人才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2024 年4 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指明方向,对工作责任、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保障力度提出明确要求。面向教育强国使命,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了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因此,坚持以提升思想引领力为重点,落实“大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扎实做好教育强国背景下辅导员培养的角色转变与职能拓展。突出学校行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突出思想引领,夯实党建基础,强化思政实效,从而培养新质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将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主力军作用。以“为学论坛”为载体,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逐步凝练学生工作品牌。三是以创新场景加强思政实践培养,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坚持培养辅导员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使其成为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 祝智庭 ,戴岭 , 赵晓伟 , 等 ,2024)[1]。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规范化管理模式,建好智慧化学习方阵,举办人工智能与设计艺术教育系列论坛,推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课堂教学。大力支持辅导员陪同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继承传统思政育人方法的优势之后,不断开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质量育人路径,以培育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新内涵、高适应能力的新质人才。

二、以增强教学吸引力为重心,推进智慧思政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不断推动着高等教育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因此,教育强国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不是忽视、放弃传统教育模式,而是用新技术、新方法改造提升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关卡,积极促进人才培养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在思政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注重将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思政教学体系。一是打造线上线下联动课堂。首先,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依托第一课堂专业优势和第二课堂实践优势,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时代元素和现实题材,上好沉浸式“大思政课”。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传承“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优良传统,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之“盐”通过文化形式融入第二课堂,用新时代党在建设出版强国征途中的伟大实践感召学生。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智慧思政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集聚数字力量,积极推进“智慧思政”建设。深入贯彻“为学”育人理念,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业务应用系统为支撑,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手段 ( 舒杭 , 顾小清 ,2023)[2],促进资源全面整合,育人全程贯通。三是以为学生服务为目标,秉持数字育人的科学理念。深耕“大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和印享汇“一站式”学生社区为载体的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促进新时代北印青年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三、以提升教师行动力为中心,强化队伍建设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日俱新、与时俱进,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要求着高校着重培养教师综合素质,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强思政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新质生产力指导学生的能力,加快推动和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宋萑, 孙宇昊, 2024)[3] 。一是深化协同育人,全员参与学生工作。出台制度文件,推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一线联系学生,自觉履行职责,党委书记、校长定期为学生上思政公开课、新生入学教育课,举行专题报告或专题讲座,定期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二是全方位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教学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合力,出台文件,从培训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规划,量化考核标准,增强教师职称晋升激励效能,为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三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进一步量化考核辅导员队伍育人能力和工作业绩,探索“学科建设—教学评估—人才培养—评价反馈”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科学化发展。开展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评选工作,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干事活力,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学校将以努力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卓越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为锻造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探索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耕细作、持续发力,奋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为培养高质量出版、传媒新质人才注入澎湃动能,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谱写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