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中学班级管理的困境与突破
陈晓敏 闫玲 任俏倩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三中学 河北邯郸 056600
一、家校协同的价值重构:从" 配合" 到" 权力共生"
中学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协同,绝非简单的 " 学校主导、家庭配合 " 的单向模式,而是教育权力在法定框架下的多元共治。《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 "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是家庭教育的指导主体 ",这一定位揭示了协同的本质:教师以专业能力承担校园规则建构与成长引导责任,家长以亲情权威履行家庭环境营造与个性培养义务,二者通过权力互补形成 ′′1+1>2′′ 的教育合力。
从学生成长维度看,青春期的 " 心理断乳 " 需要双重权力支撑。中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同逐渐弱化,对家长权威的反抗意识增强,唯有家校形成 " 权力默契 ",才能避免学生陷入 " 权威真空 ",协同的核心是用 " 规则权力 " 替代" 个体权威 ",为学生提供可预期的成长环境。从班级治理维度看,协同是管理权力的有效延伸。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存在 " 校园盲区 ",如某学生在校表现沉默寡言,家长却反映其在家庭聚会中侃侃而谈,这种差异源于场景权力的不同——校园的集体规则压抑了个性表达,而家庭的私人领域释放了天性。
二、协同困境的深层逻辑:基于权力博弈的四维梗阻
(一)责任认知的" 权力越界" :从" 各司其职" 到" 权责错位"
部分家长将 " 送学 " 等同于 " 教育责任转移 ",形成 " 学校全揽 " 的认知惯性。某家长在微信群质问:" 我孩子成绩下滑,你们老师难道没有责任? "这种问责背后,是将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异化为" 学校附属义务"。
代际教育理念的冲突加剧了权责混乱。70 后家长多认同 " 严师出高徒 ",而 90 后家长更强调 " 个性化成长 ",当教师采用传统管理方式时,易引发 "教育侵权 " 的质疑。如我班实施 " 错题本强制订正 " 制度,遭年轻家长反对:" 孩子有自己的复习方式,为何要统一要求? " 这种冲突本质是不同时代教育权力观的碰撞。
(二)沟通机制的" 话语失衡" :从" 平等对话" 到" 权力压制"
传统沟通中,教师掌握 " 信息优势 " 与 " 专业话语权 ",形成单向灌输的" 告知式沟通 "。家长会沦为 " 成绩通报会 ",家访变成 " 问题批判会 ",家长的参与权被异化为 " 倾听义务 ",这种话语霸权导致家长 " 沉默性反抗 "——表面应承,实则不配合。同时新媒体放大了沟通的权力失衡。班级微信群中,教师的通知常以 " 命令式语气 " 发布,如 " 今晚必须完成 XX 任务,家长拍照上传",而家长的合理诉求却被忽视。
(三)协同能力的" 代际断层" :从" 理念共识" 到" 实践梗阻"
家长教育能力的参差不齐形成协同" 短板效应"。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叛逆,部分家长仍沿用 " 说教 - 惩罚 " 的简单模式,与学校倡导的 " 共情沟通 " 背道而驰。我班一名女生因早恋情绪波动,家长采用 " 没收手机、断绝社交 " 的极端方式,反而导致其厌学,教师介入后指导家长 " 以朋友身份聊情感困惑 ",才逐步缓解矛盾。这种能力断层使得协同停留在 " 理念认同 " 却无法落地。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协同指导能力同样存在局限。
(四)评价体系的" 动力真空" :从" 长效投入" 到" 短期放弃"
现行评价机制缺乏对协同过程的量化认可。学校考核教师侧重 " 成绩指标",对家校协同的投入视而不见;家长的参与热情缺乏正向激励,积极参与者得不到肯定,消极应付者无任何约束。协同效果的 " 延迟性 " 加剧了功利化放弃。中学生成长是长期过程,协同成效难以即时显现,部分家长因 " 短期内看不到成绩提升" 而终止参与,教师也因" 耗时费力却无考核回报" 而减少投入,形成" 低质协同- 效果不佳- 更不协同" 的恶性循环。
三、突破路径:构建" 权责清晰- 对话平等- 能力适配- 评价科学" 的协同生态
(一)以" 权责清单" 重构边界:从" 模糊共治" 到" 分工明确"
制定《家校协同权责手册》,以法律为依据厘清责任边界。手册明确:学校负责" 学业指导、规则教育、集体发展",如课程学习监督、课堂纪律管理;家庭承担 " 生活习惯培养、情感支持、价值观引导 "。同时建立 " 责任协商机制 " 化解理念冲突。针对代际教育观差异,通过 " 主题听证会 " 让双方充分表达诉求,这种协商过程实质是教育权力的动态平衡。
(二)以" 双主体对话" 重塑沟通:从" 话语霸权" 到" 平等协商"
创新沟通形式,赋予家长 " 话语权 "。将家长会改造为 " 圆桌论坛 ",设置 " 家长提问环节 " 和 " 分组讨论时间 ",教师以 " 主持人 " 而非 " 主讲人 "身份参与;家访采用 " 问题共创法 ",先请家长描述孩子在家表现,再共同分析成因,最后协商对策。规范新媒体沟通的 " 权力伦理 "。制定《班级微信群公约》:教师发布通知需 " 说明原因 + 预留弹性空间 ",这种规则约束能避免权力滥用,营造平等氛围。
(三)以" 代际协同课程" 提升能力:从" 理念灌输" 到" 实操赋能"
分层设计家长培训课程,破解能力断层。针对基础薄弱的家长,开展 " 入门课" 如《青春期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通过案例演示"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为有进阶需求的家长开设 " 实操课 ",教授 " 家庭会议组织法 "" 情绪急救四步法 " 等具体技能;对特殊家庭家长,联合心理教师提供 " 一对一辅导 ",制定个性化方案。我班开发的 " 亲子合作任务包 ",如 " 共同策划一次家庭旅行"" 合作完成一项手工制作 ",通过实践活动自然渗透协同理念。教师需提升 "家庭指导素养 ",将 " 家校协同 " 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重点培养 " 家庭问题诊断能力"" 沟通策略设计能力"。
(四)以" 成长档案" 量化成效:从" 模糊评价" 到" 科学激励"
建立 " 三维评价体系 " 激发协同动力。对教师,将 " 协同计划制定 "" 家长满意度 "" 学生行为改善度 " 纳入考核,设立 " 协同创新奖 " ;对家长,实行 " 参与积分制 ",参与家长会、志愿活动、亲子任务等均可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 " 班级活动优先参与权 "" 家校沟通绿色通道 " 等;对学生,在成长档案中增设 " 家校协同表现栏 ",记录其在规则遵守、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进步,作为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四、结语
家校协同的深层突破,在于超越 " 技术层面 " 的沟通优化,走向 " 权力层面 " 的平等共治。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既要坚守专业立场,又要尊重家长的教育主体地位,在 " 放权 - 协商 - 共治 " 中构建教育共同体。当家长不再是被动的 " 配合者 ",而是主动的 " 参与者 " ;当教师不再是孤独的 " 管理者 ",而是协同的 " 引领者 ",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 ′′1+1>2′′ 的育人效能。这不仅是教育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文明的进步——在尊重与理解中,为青春期学生的成长筑牢双重守护。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 .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2.
[2] 王东华 . 家校协同的权力社会学分析 [J]. 教育研究 ,2023(2):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