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凯强 徐阳 叶万银 王烨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数字经济相互交融,催生了新质生产力这一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作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较高的地区,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面临着诸多关键挑战。据南京海关统计,2024 年江苏省货物贸易进出口 5.62 万亿元,年度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7% ,增幅较全国高 2 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 12.8% ;江苏省累计注册 392 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其中前 11 月注册 322 家,较 2023 年同期增长 12.2%,但行业数字化人才依旧处于短缺状态。与此同时,苏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和“产业带 + 院校 + 平台”合作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展现出了一定的推广价值。聚焦跨境电商领域,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构建“四维驱动”赋能理论模型。基于霍丽娟的产教协同创新理论及教育部技术规范,提出了“四维驱动”赋能模型,涵盖技术渗透、组织变革、价值创造、生态适配四个维度。在技术渗透方面,前沿技术如数字孪生、XR、AI等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重构教学场景,有效强化技能习得。例如,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跨境电商操作流程,AI 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于组织变革维度,构建了“产业需求动态感知- 专业群敏捷调整- 课程快速迭代”模型,使职业教育机构能够与产业变化保持同步,确保专业设置与课程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在价值创造上,解析了校企知识转移闭环路径:“问题识别 - 知识整合 - 价值实现”,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实现教育成果向产业价值的高效转化;生态适配层面,设计了产教数据平台运行标准,包括资源匹配算法等关键要素,构建了一个开放共享、高效协同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该模型突破了传统分析的局限性,为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范式。

完善 PGSD 能力框架的数智化延伸。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PGSD 能力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国跨境电商人才能力标准,对其内涵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在数字素养维度,构建了包含数据采集分析、智能工具应用、数字伦理认知的复合能力体系,尤其强调了思维与价值观的塑造。在创业能力维度,构建了涵盖商业模式设计、跨境风险管控、资源整合的能力图谱,致力于培养全流程能力,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探索职业教育赋能效能的评估路径。研制了三阶递进式评估工具,从技能增值、技术转化、经济贡献三个方面量化职业教育的赋能效果。在技能增值评价方面,建立了“岗位能力基线测试 - 教学过程增值追踪 - 就业质量反馈”模型,能够纵向追踪学生成长轨迹,清晰呈现学生技能的提升过程;技术转化追踪上,开发了包含“需求对接度、技术成熟度、市场转化率”的产教项目全生命周期评价工具,精准衡量项目产出与社会影响;经济贡献测算层面,基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分类,构建了职业教育对区域数字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公式,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有效填补了量化评估方法论的空白。

三、实践意义

破解产教协同机制性障碍。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依据相关政策要求展开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在机制创新上,建立了“企业需求池 - 院校攻关组 - 市场验证环”闭环机制,有效打通了信息壁垒。平台构建方面,开发了产教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教育与产业数据的实时交互。制度突破上,设计了知识产权共享协议模板,明确校企权益,充分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回应专业建设滞后性难题。为应对新兴领域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标准建设上,构建了“季度微调、年度迭代”的动态更新机制,大幅缩短了标准响应周期。课程重构方面,开发了“模块化 + 项目化+ 证书化”弹性课程包,显著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教材创新上,推行活页式教材与数字化资源并行模式,增强了教材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有效缓解了人才培养供需时滞矛盾。

服务传统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针对传统产业带转型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在技术赋能上,开发了服装类目智能选品算法训练平台,帮助降低企业成本。品牌升级方面,建设了跨境品牌孵化中心,构建了一体化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上,建立了“产业带学徒制”,培养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面对技术迭代加速、人才需求升级以及资源转化效率不高等诸多挑战,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步伐。本文围绕江苏省跨境电商领域,提出了“四维驱动”赋能模型、PGSD 能力框架数智化延伸以及三阶递进式评估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为职业教育改革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强劲的动能。展望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演进,职业教育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需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协同水平,以实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与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霍丽娟 .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涵要义、运行逻辑和推进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2):3-11.

[2] 徐俊生 , 邓旭升.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19):21-27.

[3] 李思玲 , 周紫玲 .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基点、现实堵点和实践构想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6):3-10+19.

[4] 王春燕 . 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PGSD 能力分析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18):65-70.

[5] 周忠 , 黄杰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课证融通”意蕴解析与路径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33):67-7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 2024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时代跨境电商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与创新研究”(2024SJYB1123)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