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阮淼鑫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 吉林省通化市 134000

直至目前,我党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党带领中华民族人民进行不断改革,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正在迈进现代化国家这一进程。我党获得了如此成就和人民、党员之间的薪火相传具有重要意义。党员属于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人群,其承载着先辈的优秀品德以及优良作风,但红色基因仍有一定概率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出现“变异”,故党性教育对于党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够帮助党员强化自我修养,又能够形成高尚的品德,并抵制不良作风。东北抗联精神属于我党的重要精神财富。在东北抗联精神中,体现出先辈的优秀品行以及优良作风。党员属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党员需要将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传承,并将其应用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中 [1]。本文通过分析东北抗联精神的真正内涵以及融入党性教育的意义,并分析融入路径,为党性教育的抗战提供依据。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坚定信念属于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础

我党人员具备的精神财富,是十分值得他人学习的,东北抗联精神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抗联获胜主要是因为抗联军士们的信念足够坚定,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可以收复宝贵上和,正是因为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支持下,他们会毫无顾忌地奔赴战场,并且打破任何能够阻挡他们的障碍,保卫国家。比如:夏云杰等共产党人就是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直到现在,我国党员干部仍然需要具备这种信念,发挥抗联精神,不知不觉中能够修养自身党性。

(二)艰苦奋斗属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本质

抗联将士不惧困难,始终坚持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并养成必胜自信,这也是抗联精神的真正本质。当抗联将士在面对装备远远优于自身的日本侵略者,同时,又缺乏药品、食物,并且会长时间的孤军奋战,导致其和外界丧失联系,在这种背景下,抗联将士仍然努力奋战,这也为体现出抗联将士的优良作风。对于当代的党员干部来说,其需要继承抗联将士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具备这种优良作风后,方会牢记个人使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居安思危[2]。党员干部还需要将抗联将士的艰苦奋斗作为个人修养,凸显我党的政治本色。

(三)无惧牺牲属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源泉

正是抗联将士的无惧牺牲精神支撑着他们战斗至流尽最后一滴血,这也是抗联战士们的真正写照。抗联队伍的无惧牺牲精神不但提升了抗联精神的生命力,还能够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繁荣昌盛。对于新社会中的党员干部,无惧牺牲精神能够将其战斗精神充分激发,并且能够更加注重其他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夯实自身的党性。

(四)爱国属于东北抗联精神的精髓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始终如一的美德,也是每个中国人民都需要具备的精神。正因为抗联战士都具备爱国注意精神,他们才会坚持抗战,并获取最终的胜利。正是因为不愿意做“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亡国奴,东北抗联战士们才会勇于反抗,无所畏惧的迈向战争的第一线,他们具备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美德转变为实际行动,从而深远影响当代的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也需要将强烈的爱国精神转变为行动,实现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意义

(一)可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东北抗联战士在抗联战争中,始终坚信我党的领导,方会成功御敌于国门之外。在新时代下,开展党性教育中,需要对东北抗联事迹进行积极宣传,并深入分析,对于东北抗联精神进行深入分析并解读,保证党员干部能够坚定信任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推广东北抗联精神,可帮助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列、毛泽东思想等体系的信仰,尤其是在新时代下,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充分并理性的认同党性教育,帮助其利用科学理论来完成对自己的武装,掌握精髓,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勇于担当,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二)增强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怀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能够深化党员干部的爱国情感,培育强烈的民族意识,唤醒深沉的爱国热忱。当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东北抗联将士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爱,毅然投身抗日战场,誓死捍卫国土完整。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激励当代党员干部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勇于同一切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同时,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引导党员干部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切实增强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在新时代背景下,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政治本色。

三、新时代下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党校在党性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党校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其核心职能在于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修养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将东北抗联精神深度融入党性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需要依托党校这一核心教学平台,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构建系统化的东北抗联精神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党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建立全国党校系统的东北抗联精神教研协作网络,搭建专门的课程研发平台,不断扩大这一红色教育资源的影响力。此外,还需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教学研讨、师资培训、考核激励等在内的长效机制,为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弘扬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创建科学开发、研究与保护的体制机制

东北抗联文化研究作为东北地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实践探索和理论体系,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建立专业研究机构,系统推进重大课题攻关,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并通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来增强这一红色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在具体实施层面,应当积极促进跨区域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包括博物馆藏品互展、文艺作品创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以此拓宽研究视野,推动东北抗联文化获得更加科学、系统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党性教育作为党员干部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传承弘扬体现了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政治本色。当前,我们应当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创新性的转化与发展,使这一红色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持续焕发蓬勃生机。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层面,需要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机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使其成为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 于苗, 唐羽.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教育问题研究[J]. 活力 , 2022(18):41-43.

[2] 仲 海 涛 . 东 北 抗 联 精 神 的 党 性 教 育 价 值 [J]. 新 长 征 ,2020(9):38-39.

[3] 盛春喜 . 做抗联精神传承者 -- 吉林通化供电公司将红色基因融入党性教育 [J]. 国家电网 , 2021(5):82-83.

[4] 宋学来 . 依托东北抗联资源深化党性教育对策研究 [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 2022(2):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