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政策下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探究与改革
程慧芳 刘计省
江苏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一、新高考政策背景
新高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化,已从传统的“语数外 + 文综 / 理综”模式转变为现行的“ 3+1+2 ”模式。截至 2025 年,全国已有 29 个省份完成改革并全面推行。该模式具体指:
“3”:语文、数学、外语(必考,每科150 分);
“1”:物理或历史(2 选1,原始分计入,满分 100 分);
“2”: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任选 2 科(等级赋分计入,每科满分100 分)。
此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打破传统文理分科限制,赋予学生更大的科目选择自主权,使其能依据兴趣进行选科 [1]。同时,改革也旨在促进跨学科融合,并通过多元评价体系选拔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
二、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然而,新高考实施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值得关注,突出表现为学科选考人数严重失衡,尤其是“弃化学”现象。虽然新高考政策强调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但试点省份的选考数据显示,物理科目的选考比例反而有所下降 [2]。赵肖为等学者基于浙江省高中选考情况及考试标准分析,预测新高考后大学生化学基础将呈现“参差不齐、整体下滑”的特点 [3]。尽管高校部分专业将无机化学设为必修课,但未选考化学的高中生在高中阶段仅学习基础化学知识并通过难度相对较低的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因此,相较于选考化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化学学习时间短、基础知识普遍薄弱,且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往往不足 [4]。
三、无机化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必要性
若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在预设全体学生具备同等高中化学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无差别教学,未选考化学的学生很可能在“无机化学”学习中感到吃力。同时,也需兼顾已选考化学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单纯通过降低课程难度和深度来迁就基础薄弱者。那么,针对学生化学基础的显著差异,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应对?如何平衡差异以提升教学效果?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探索显得尤为重要[5]。
为应对上述挑战,可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 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化学基础差异实施分层走班教学。引入“导师制”提供个性化辅导,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采用课堂参与预约制提升效率,并设立竞争奖励机制激励学生课后与教师交流。2. 课程整合与实验优化:结合必修与选修内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适应新高考要求。强化实验教学,针对不同水平学生设计分层实验任务(如为高水平学生增设创新实验,为基础薄弱者提供分步指导)。3. 跨学科融合与微专业建设:推动化学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探索设立“能源化学”、“计算化学与 AI 辅助设计”等微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6](例如扬州大学“晨曦计划”结合机器学习开展化学材料研究)。
4. 产教融合与实践强化: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校企合作开发新能源电池、
医药研发),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化学产教融合”平台,实行校企双导
师制,让学生在产业环境中学习前沿技术。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
培养模式(如南开大学院士领衔的“伯苓班”)。鼓励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项目,
发表成果或承担国家级课题。6. 选科引导与招生联动:配合新高考“ 3+1+2 ”模式,优化高校化学相关专
业的招生选科要求(如部分高校临床医学专业要求“物理 + 化学”组合)。通
过“再选科目保障机制”(例如江苏省设定化学科目 25% 的保障比例[7])稳定
化学选考人数,保障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需求。
四、结论
新高考“ 3+1+2: ”模式的全国推行,在赋予学生更大选科自主权、促进跨学科融合的同时,也引发了“弃化学”等学科选考失衡问题,导致高校无机化学课堂面临学生基础差异巨大、教学难度激增的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无机化学教学亟需进行系统性改革。通过分层教学、课程优化、跨学科融合、深化产教结合、创新拔尖培养模式以及加强选科引导与招生联动等多维度综合施策,方能有效平衡学生基础差异,提升教学效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国家培养具备扎实化学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法焕宝,尹伟,徐红,余丹梅,李哲峰,罗平。“一新两大类”背景下大学化学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研究,化工高等教育,2024, 41(3):46-51 .
[2] 赵肖为,胡玫,周茂洪,等.新高考下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 以温州大学为例.宁波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17,39(6) :107-112
[3] 冯效迁,李东娟,陈国伟,侯人玮。“新高考”背景下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25(1) :100-103.
[4] 李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高效实施策略。中外交流,2019,26(19) :212.
[5]“晨曦计划”:重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链的催化剂,中国科学报,2025,第四版,06-24。
[6] 广西全面实施新高考模式第二年 为学子提供更多个性化学科选择,广 西 云 - 广 西 日 报,2025,06-09,https://jxpub.nntv.cn/s/202506/09/AP6846320e5e0e3d475d28e35f.html
[7] https://www.jszs.com/n/444953.html
通讯作者:刘计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