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玉米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作者

赵传呈 安晓娟 孙晶洁

1. 乌海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2. 乌海市农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3. 乌海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关键词:玉米种植;常见病虫害;防治策略

引言

近些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做出调整且栽培技术持续改进,使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产量稳步攀升。伴随生态环境改变、种植模式趋于多样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因素,玉米病虫害的种类持续增多、危害程度也逐渐加重。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玉米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既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农业领域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常见玉米病虫害及影响

由真菌引发的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它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玉米大斑病主要会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以及苞叶等部位,在病情严重时,连穗部都会被波及。起初病斑呈现为水渍状的青灰色小斑点,之后会持续扩展成为长椭圆形或者梭形的大斑,这种大斑长度可达数厘米,宽度则在 1~2cm 左右。一旦处于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中,病斑便会迅速地扩大、蔓延开来,使叶片逐步枯萎,会干扰玉米的光合作用,造成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降低。

2 玉米螟

玉米螟是在世界范围内对玉米危害都普遍且严重的一种虫害,幼虫会蛀食玉米植株的许多部位,如心叶、茎秆、雄穗以及雌穗等。在玉米心叶期时,幼虫蛀食叶片就会形成整齐有序的排孔,给玉米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不良影响;而到了穗期,幼虫又会蛀入穗轴和籽粒,使籽粒出现破碎以及霉变等问题,从而降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除此之外,玉米螟的蛀食行为会让玉米植株变得容易折断,这对玉米的收获以及后续加工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3 黏虫

黏虫作为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灾害性害虫,具备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与暴食性的特点,幼虫主要以玉米叶片为食,会将叶片咬成缺刻或者孔洞,严重情况下能把叶片全部啃光,仅剩下叶脉,致使玉米光合作用面积大幅减少,进而影响玉米生长发育,最终造成玉米减产。黏虫的大规模爆发常与异常气候条件紧密相连,如春季或者初夏,一旦气温回升且湿度适宜,黏虫便会大量繁殖并迁飞,给玉米种植区带来严重威胁。

4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是玉米生长期间较为常见的害虫,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它主要在玉米叶片背面、心叶、花丝、雄穗以及灌浆期的果穗上群集,凭借刺吸植株的汁液来获取营养,玉米叶片便会发黄、卷曲,生长也会受到阻碍,严重时玉米植株甚至会枯萎死亡[1]。不仅如此,玉米蚜虫在取食时还会分泌蜜露,从而诱发煤污病,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以及外观品质产生影响。同时蚜虫还是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等病害,进一步加重玉米损失。

2 常见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1 玉米大斑病综合防控策略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基础的方法,借由筛选与培育对大斑病具高抗性玉米品种,自源头上减少病害发生风险;又因合理轮作可显著降低田间菌源量,因此通常将玉米和非禾本科作物进行 3~5 年轮作能让病害发生概率大幅下降。在农业栽培管理方面,适时早播能促使玉米生长关键期避开病害高发时段,以降低感病风险,同时适量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从而抑制病菌滋生,而且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及时将植株下部发病较重病叶摘除可有效减少病菌传播。化学防治时,发病初期选用含丙环唑、嘧菌酯等有效成分药剂依照说明书稀释后均匀喷雾,每隔 7~10 天喷一次药且连续喷施 2~3 次便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 玉米螟绿色防控体系构建

玉米螟绿色防控体系构建需要多管齐下,物理防治时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借助玉米螟成虫趋光性,按每 30~50 亩一盏灯的标准置于玉米田周边,如此可诱杀大量成虫并减少产卵量;还可放置性诱捕器,每亩放 1~2 个,凭借释放性诱剂干扰玉米螟交配以降低后代数量。生物防治方面应释放赤眼蜂,在玉米心叶期按每亩 3-5 万头的量分两次释放,可有效寄生玉米螟卵块进而降低幼虫孵化率;于玉米螟幼虫低龄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按说明书稀释后再均匀喷雾,对幼虫防治效果可达 70% 以上[2]。化学防治作辅助手段要选用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在玉米螟幼虫蛀茎前的卵孵化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药量需要严格依照推荐剂量,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

3 玉米黏虫灾害防控措施优化

防控玉米黏虫灾害,监测预警是关键,需要在玉米田设置诱虫灯与粘虫板,同时结合田间定点调查统计黏虫数量,平均每平方米现 1~2 头时要及时发布预警。物理防治可利用趋光趋化性,每亩设 3~5 个糖醋液诱捕器诱杀成虫,3 龄前幼虫高密度区可人工捕捉来降低虫口密度。化学防治要精准,3 龄期前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按说明稀释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能达 80% 以上且要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4 玉米蚜虫可持续防治方案

农业防治方面,合理密植可改善田间通风条件以减少蚜虫适宜栖息环境,如在玉米生长前期及时掰除底部的无效分蘖也能减少蚜虫的寄主植物。生物防治需要做到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七星瓢虫、草蛉等天敌,可凭借在田间保留一定宽度的自然生草带为其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使蚜虫天敌数量增加 20%~30% ,且蚜虫发生初期按每亩 1000~2000 头的蜂量释放蚜茧蜂能有效控制蚜虫种群增长。化学防治则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内吸性药剂,当田间蚜虫有蚜株率达 30% 且百株蚜量达 5000 头以上时按说明书稀释并均匀喷雾,同时采取“点片防治”策略于蚜虫发生中心及时施药能有效控制蚜虫的扩散蔓延,将玉米因蚜虫危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降到最低 [3]。

3 结语

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玉米种植者要综合运用抗病品种选育、合理施行轮作、精准开展监测预警以及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等系列手段,由此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病虫害防控体系。玉米种植者需要持续强化田间管理工作,同时改进优化种植结构,以此减少病虫害滋生的环境条件。农业科研人员则要大幅增加研发资金投入,着力筛选出更多契合当地环境的抗病品种,并且积极探索新型且高效、低毒、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病虫害威胁。未来,在科技不断前进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深入的态势下,玉米种植者有望凭借创新带动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管控,保证玉米产量稳定又能增收,在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绿色发展上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巍 .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探究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4(11):46-48.

[2] 王阳 . 玉米种植中常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J]. 河北农机 ,2024(21):94-96.

[3] 贾洪艳 . 玉米种植技术优化与病虫害防治策略 [J]. 种子科技 , 2025,43(4):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