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地方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

作者

陈艳丽

福建省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引言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关键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优化,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相关内容,整合各类教育元素,在融会贯通之中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指导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提供有利条件。

1 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地方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性

1.1 增强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本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等)和改革开放前沿的实践成果(如古雷石化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等)。将这些本土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家乡的魅力、历史的厚重、先辈的奋斗精神以及时代的发展脉搏,从而深刻理解个人与家乡、国家的关系,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情感。

1.2 提升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

中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本地区优秀的企业文化、劳模事迹、能工巧匠故事(如片仔癀、水仙花雕刻等)本身就是生动的思政教材。通过中职语文教学融入这些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质量意识、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

1.3 深化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本地区的思政资源(如林语堂的散文、地方歌谣谚语、地方戏曲唱词、红色革命故事、先进人物报道等)为中职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鲜活语料,为思维训练(如分析海丝贸易的历史意义、探讨谷文昌治沙的生态智慧)提供了丰富议题,为审美鉴赏(如欣赏闽南古厝建筑美学、感受南音韵律之美)提供了独特视角,为文化传承理解提供了直接载体。

1.4 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相对于抽象的理论灌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耳熟能详的地方故事、人物和成就,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能够更自然、更生动地将主流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5 服务地方发展与人才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发展(如乡村振兴实践、特色产业发展),了解地方政策和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精准对接。

2 中职语文教学中地方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策略

2.1 系统化挖掘与转化地方思政教育资源

(1)构建“地方思政资源库”,分类整理红色故事、名人事迹、非遗案例等,选取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的思政内容。

(2)开发校本教材或教学案例集,结合中职语文课文主题(如议论文、记叙文、应用文等)匹配地方思政素材,编写包含地方红色故事、名人轶事、乡土美文、发展案例等内容的辅助读本或校本教材,作为中职语文阅读和写作素材。

2.2 多维度融合与实施教学策略

(1)文本解读层面:在课文分析中渗透地方思政元素。例如:讲《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时,链接本地区爱岗敬业的劳模故事或工匠精神;讲《故乡》(鲁迅)时,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城乡变迁、乡村振兴的实践;讲《劝学》(荀子)时,结合黄道周、林语堂等先贤的治学经历;讲应用文(如调查报告、计划书)时,以本地区社会热点或产业发展为选题。

(2)实践活动层面:设计“地域文化考察”“非遗传承人访谈”等语文实践活动。

(3)写作与表达层面:以本地区案例为素材,开展议论文、演讲稿、职业规划书等写作训练。

2.3 创新教学形式与载体

(1)情境创设与体验教学:利用图片、视频、VR/AR 技术再现历史场景(如红军进漳);播放反映本地区风貌、成就的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女排腾飞馆、海丝遗址、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等,进行现场教学和写作。

(2)利用地方文艺形式:赏析歌仔戏、芗剧、木偶戏中蕴含的传统美德故事;学唱具有教育意义的闽南语歌谣;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3)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建设线上“地方思政·语文融合”资源平台;鼓励学生创作微视频、公众号推文等宣传本地区优秀文化和人物事迹。

2.4 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参与融合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精神、语言表达与写作水平。

(2)成果性评价:对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演讲稿、文学作品、创意作品(如视频、H5)等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其对漳州思政元素的理解深度、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体现以及语文能力的运用水平。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文化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提升。

(4)反馈与改进: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对融合教学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地方思政教育元素,可以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优化提供支持,使其成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教师需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地方思政教育元素,并进一步利用创新教育方法,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 献 辉 . 思 政 教 育 融 入 中 职 语 文 教 学 的 策 略 [J]. 广 西 教育 ,2022(20):38-41.

[2] 罗晓雨, 黄轶, 彭茂辉. 中职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22(1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