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学生实践活动创新研究

作者

吕琼香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第二中学 516300

引言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激发、培养和发挥青少年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应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正向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中,学生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学习道德知识,进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教师可以结合积极青少年发展理念,开展具有直观性、体验性强和参与性强的实践活动,弥补课堂德育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他们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成长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公民。

一、关注学生主体,明确实践活动目标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初中德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阶梯式目标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参与机会,推动他们全面发展。例如,七年级学生主要培养能力、建立信心。教师可在学科融合方面,开展 " 校园职业体验日”活动,联合社区资源设置医疗急救、新闻播报等模拟场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基本技能。在人际交往方面,组织”班级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如团队拓展训练、协作辩论等,并结合 " 社区志愿服务”,比如整理图书、宣传环保等,促进学生和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八年级学生需要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塑造良好品格。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方面,开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感知民族文化魅力。还可以组织" 敬老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九年级学生需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可组织举办专业讲座,结合职业测评和模拟实训,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开展 " 环保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走到社区,寻找环境保护的办法,以此加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明确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能逐步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二、丰富活动形式,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德育知识的意思,还要让他们把对道德的认识践行到日常行为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里扮演不同角色,将德育知识以形象呈现的方式传递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可感可知,更易被理解和接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里提高道德素养。例如,在七年级开展 " 校园职业体验日 " 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医护人员在马路上及时伸出援手抢救休克病人、消防员无畏抗洪抢险等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迹,让学生在观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其中的德育元素,并以此设计情景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准确地表现出情景,会主动思考角色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相符合的地方,通过角色带入来加深对不同职业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行动能力实现同步提高。[2]

(二)关注学生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初中生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他们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初中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以采用分层设计和多种体验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八年级 " 非遗文化体验 " 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实践任务。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剪纸、陶艺等手工制作,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可参加传统戏剧角色扮演活动,在舞台表演中深刻体会文化表达的内涵;擅长理论探究的学生,可以非遗文化调研与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技艺传承的历史脉络。通过差异化活动设计,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还能帮助每个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能找到与非遗文化的共鸣点,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德育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求教师不仅要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进步,还应注重保护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以过程性评价,持续跟踪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进步表现,为之后改进活动提供参考。在评价主体上,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还应引入社会机构、服务单位等第三方评价,同时也重视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评价,让学生既能通过自我反思更深入地理解实践活动,又能通过同伴之间的评价促进相互学习、一起进步。评价结果可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呈现,把抽象的素质发展变成直观的成长图谱,比如”成长树”模型能动态展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能力雷达图”能从多个角度呈现能力发展水平等,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也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多元评价体系,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中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和科学引导。[3]

结束语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其本质是把”立德树人”这一德育目标,转变为青少年能亲身感受到并且愿意主动参加的成长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培养青少年的优点,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设计能够适合学生发展的项目活动,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使他们的在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谢婷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初中德育策略研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4,(34):87-89.

[2] 沈蕾 , 张芸瑞 , 陈宁 , 等 .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演进与意涵 [J]. 心理科学 ,2024,47(04):1016-1023.

[3] 卢杰 . 初中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开发 [J]. 文理导航 ( 上旬 ),2024,(0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