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些先生们
尤善培
扬州市邗江区第一中学 225009
1977 年的数九隆冬,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经受十年浩劫后的共和国虽是满目疮痍,却处处蕴育着生机,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获得新生的人们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期盼、更充满了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参加中断了十二年的“高考”,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更决定了我的发展方向!
1978 年的阳春三月,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我如愿走进扬州师范学院,位于瘦西湖畔的美丽校园,开始我的大学生活。这里风景如画、草木成诗,是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读书圣地。
1982 年的早春二月,我们唱着“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曲,惜别了师友,我来到了邗江县红旗中学,成为一名农村高中的数学教师。从此,我与数学教学和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42 年的数学教学和研究的历程,有“迎来日出送走晩霞”的艰辛,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喜悦,“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细细品味,感动于数学教育事业给予我的滋养与收获,感谢母校老师对我的精心培育,更加感恩不同时间节点给予我时代榜样力量的呼唤和感召——我的记忆深处的那些先生们…
一、何妨云影杂 榜样自天成
我是 1978 年 3 月 5 日来到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报到入学的,数学系于 3月 6 日晚间为我们新生举行了欢迎仪式,数学系书记作了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讲话。当时数学系大约有 20 位教师参加了会议,系主任一一作了介绍,遗憾的是主任都将他们称为老师。当时我们都在私下讨论究竟哪几位是教授,并与我们想象中教授的四大特征(瘦高个、白头发、秀顶光、戴眼镜)进行比照,好像都不吻合。正在这时,系主任说:“由于文化大革命,目前我们系还没有一位教授”。我们有一些失望。他接着说:“不过,我们很快就会有教授,他就是蒋声老师。”他又不无骄傲地补充说:“他的名字已经和杨振宁教授联系在一起,杨先生就称他为教授,因为蒋老师把杨先生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发现的一个方程进行了化简,为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作出了贡献。”此时,系主任示意蒋老师向我们招呼一下,我们禁不住向蒋老师投去钦佩的眼光。蒋老师,30 多岁,眉清目秀、身材清瘦、很是精干,学者气质,温文尔雅。从此,我们都很愿意和蒋老师亲近。
后来,我们经常在数学系办公室的橱窗内看到蒋老师的来往信函,信封上都尊称他为博士、教授,我们更加崇拜他。
不久,蒋老师不仅在江苏省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大奖,而且还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蒋老师的“大奖”和“破格”两个关键词,对我影响甚大。我们十分盼望蒋老师为我们上课,终于在三年级下学期时蒋老师为我们主讲《微分几何》,他的讲解倒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风格自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从此,蒋老师成为我心中的偶象。我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像蒋老师那样讲课,受学生欢迎。大概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又读到蒋老师的《高中数学综合题——它们的背景、结构和解法》《中学数学解题与释疑——巧解、秘诀和理论》等导向性特别强的著作,给我以莫大的启迪和指引,使我在工作不久后的数学教学就颇受学生欢迎,并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教学成果。1987 年首次职称评审,我就被破格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又在 1992 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还在1993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一路“破格”,屡获“大奖”,应该是和蒋老师的影响分不开的。
二、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来扬州师范学院读书之前,我曾担任了两年的初中数学教师。坦诚地讲,高中毕业生(整天开门办学,学制又短,学得又不认真)教初中数学,实在是力不从心。虽然很努力,但仍然存在很多自己“想不清楚、说不明白”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数学,数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引进负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在两年的教学生活中,内心一直恐慌,就怕学生问我这些问题。“庆幸!”竟没有学生问及,算是“蒙混”过关,当时的教学效果还不错,学生对我很友好!
后来,之所以报考数学系,也是想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给学生一个完整、完善、完美的认知。
数学系领导还真是想我们所盼,急我们所需,解我们所惑。进校后课程计划的安排,并不急于让我们学习高等数学,而是先帮我们复习初等数学。为此,开设了《初等代数》《初等几何》《三角与初等函数》,三门课程的主讲老师分别是王笃正老师、美女杜静老师和最像教授的偶文雄老师。
首先出场的王笃正老师。上课伊始,他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的几行字。
数产生于“数”,
量来源于“量”,
负数是“欠”出来的,有理数是“分”出来的
……
工整的板书,漂亮的字迹,对我们的视觉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震撼,这不就是我想要明白的问题吗,内心深处的种种疑虑顿时获得了根本的解放,我们迫切渴望王老师揭开谜底的那一刻!王老师娓娓道来,我们如醍醐灌顶,云散雾开,豁然开朗,对数学有了最直接的了解与理解。这就是我进入数学系后听到的第一节数学课。从此,我立志要像王老师那样,当一名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数学老师。
后来王老师不仅评上了副教授,还当了系领导。在四年级上学期,我选修了王老师开设的课程《初等数论》,用的教材由陈景润教授担任主编,辅导老师是蒋声老师的夫人陈瑞琛老师,我还担任了科代表。我不仅学好了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向老师们学到了数学教学的“蓄势、明道、优术”。
三、自蒙半夜传衣后 不羡王祥得佩刀
扬州师范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学培养合格师资,在这个方面我以为数学系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三年级下学期开设《教育学》《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等专业课程,系主任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这是成为合格教师的本钱。主讲《教育学》的是尹祥保老师,据说他五十年代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他的讲课很特别,从来不看讲稿,什么大一、小一、括号一,条理清楚,板书工整,井井有条。当时,我正好担任这门学科的科代表,加之有两年初中教师的经历,深感自己教育学知识非常匮乏,学得格外努力。
尹老师教学中对教学法常识的自由应用,又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凭着老师精彩的教学,加之自身的专注和良好的记忆力基础,我取得了优良的学习成绩。
担任我们《教材教法》的主讲老师是毛鸿翔,他在数学系很资深,在江苏省四所师院中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真巧,我也担任了这门课程的科代表。同样,毛老师的讲课十分吸引人,很朴实、形象生动。对我们要求很严。比如说,上课不应看教案,不许拖堂,板书必须设计、字迹工整,必须画“直直的”直线和“圆溜溜”的圆,可以不用圆规画圆,必须先定圆心后画圆……。还经常同我们讲一些教学“法术”,很是实用。比如,如何“偷看”讲稿,上课伊始,打开教案中容易忘记的地方,忘记之时,借挑选粉笔或假装找黑板擦之机,瞄教案,若没有看清,再挑选粉笔,学生以为老师连粉笔都要精心挑选,教学是何等认真,格外佩服。
尹老师和毛老师主讲的课程可以说是我们师范生真正的专业课,学好这两门课程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就在这时,数学系领导要求这两位老师在我们学生中建立“自愿者见习”小组,我很乐意参与这个小组的筹备工作和后续的见习活动。
尹老师是我们小组的行政主管,毛老师是我们的业务指导。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十多个同学先后前往扬州中学、扬州师院附属中学、扬州市第一中学、第五中学听课评课。记得有一节课是市一中郑淑娟老师执教《正弦定理》。事前尹老师悄悄向我们透露,郑老师是我们《数学分析》主讲老师庄亚栋先生的夫人。庄老师也是我们十分尊敬的老师,他上课的特点是不看讲稿,定理的证明都是现场推导,不迟到、不拖课,四块黑板写满,中途不擦黑板,字很漂亮,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严而有方、严而有爱。
我们企盼着郑老师给我们讲示范课。果然让我们很兴奋,郑老师的课上得十分精彩。她做到了“抓精华、定目标,讲精彩、促优化,练精要、抓反馈”,给我们极好的引领。在评课时,我按照两位老师传授的评课原则、评课方法,作了点评。尹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说“达到了教导主任的水平”,毛老师还补充说:“当个校长也未尝不可”。这是多么大的激励力量,可以说是“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四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实习,我们班有四名同学被分在了扬州中学实习,我取得了“优秀”的等第,后来扬州中学还希望我去该校任教。
1992 年,扬州市教育局委托扬州师范学院教科所举办“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很荣幸,我成为这个班的最年轻的学员。再次有机会聆听毛老师主讲的《数学学习心理学》、尹老师主讲的《现代教育学新论》等课程,倍感亲切,充满力量。我也及时向二位老师汇报了自己已是完全中学最年轻的教导主任,在扬州市首届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数学教师。
2000 年,蒋王中学举办 40 周年校庆,我以校长的身份邀请到母校的庄亚栋先生到会。当时,庄先生已获评正教授,同时担任师范学院的院长。庄先生风采依旧,即兴发表讲话,逻辑严谨,成为当年校庆活动最精彩的一个环节。同样令我记忆犹新的是 2004 年的 9 月 10 日,在省政府举办的第 20 个教师节庆祝活动上,我再一次有幸与庄先生偶遇,当时庄先生作为省高校教学名师的代表,我作为省特级教师的代表,师徒不约而同相会在南京,记得那次活动的主题是“九月的鲜花,九月的豪迈”,现在回想当时的场景,我还激动满怀。
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曲中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让我深知小草长在高山上,不是草高而是山高的道理。高山仰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