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心工程”助“五育并举”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孙贺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387
一、案例背景
小雪来自农村,父亲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奶奶残疾,爷爷患心梗疾病,医药费花费巨大,靠政府资助和亲人帮助勉强维持生活,即使如此,小雪依然不愿意申请助学金。小雪十分独立要强,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性格上敏感自卑,少言寡语,很少与同学交往。久而久之,同学对她敬而远之,认为她是“高高在上”的学霸,对此,小雪感到不解和沮丧。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定性
小雪遇到的问题是大多数困难学生容易遇到的由经济问题引发心理问题的情况。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普遍心理脆弱和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和情绪。
(二)案例关键点
一是如何做到精准帮扶困难学生;二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资助,建立学生对资助工作者的信任;三是如何解决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解决方案
(一)树立正确资助观,暖心相伴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关注小雪的状态,主动约她聊天,联动班长、宿舍长、信息员侧面了解情况。经过多次交流,小雪渐渐敞开心扉。辅导员安慰她每个家庭都不是圆满的,经济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就是为了保障这些经济暂时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梦想,同学们再用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传递善意,而且老师一定会充分保护同学们的隐私,小雪渐渐打消了担忧,表示愿意申请资助。
(二)显隐资助相结合,守护成长
在引导小雪正确看待国家资助,申报国家助学金后,继续为小雪讲解其他资助政策,例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其他社会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激发小雪的斗志,让她明白资助不是施舍,知识的积累其实也是财富的积累,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同时,为小雪提供正规兼职岗位,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让小雪觉得更有尊严,也在劳动实践中提升能力。
(三)开设沟通好渠道,精心赋能
给小雪提供办公室的勤工助学岗位,协助老师处理日常事物,增加她和老师、同学们的接触机会,加深同学们对她的了解,小雪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自信心。组织“学霸讲堂”“学霸笔记分享”“晚自习答疑”活动邀请小雪参加,小雪的学习经验帮助了很多学业困难学生,因此收到了许多同学的感谢,小雪觉得成就满满,人也越发自信阳光起来。
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经验启示
(一)精帮扶,打造资助育人“正心”工程
以律促行,完善规章制度。受资助学生群体中大多为中西部地区,学生情况摸排起来较为不易。但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居住消费,因此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除了与财政、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深度联系,还要实现校内各部门的有机互通,根据一卡通消费记录对学生在食堂、超市、商店等营业场所的消费情况进行摸排,将结果反馈给学院作为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学生经济情况的“精准画像”。
高度重视,打造资助全链条。通过通过谈心谈话、宿舍走访、校外家访等手段,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和消费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困难生档案,确保困难生认定真实可信,做到应助的学生不遗漏;积极探索诚信受助的保障机制,将资助申请和学生个人征信挂钩,对于利用虚假信息骗取资助的给予处分,取消评奖评优和推优入党资格,做到不应助的学生不纵容;举办诚信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诚信贷款、诚信申助、诚信立身,从源头上预防虚假骗助发生。
(二)育才智,实施资助育人“同心”工程
以家访为平台,实现家校联动。针对特殊类型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实施重点关注、重点关怀、重点指导。开展家访活动,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介绍资助政策,精准识别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学校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家访,双方可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以实践为抓手,增强校社联合。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金会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专项基金或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挑选合适的单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加“扬帆计划”“三下乡”“返家乡”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见识。
(三)助关爱,推动资助育人“暖心”工程
关心关怀,提升资助暖情温度。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一般容易造成自卑,对外在事物敏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资助过程中不能简单粗暴,把善举变了味,应关注并保护他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这就需要采取比较“委婉”地方式予以资助,在做好显性资助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隐形资助”,通过身边要好的同学了解基本情况,包括喜好、生活状态、敏感话题等;寻找合适机会正面接触,不仅要“键对键”,更要“面对面”;面向偏远地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召开座谈会,贴近困难学生所思所想。
分类施策,提升资助暖心力度。理解学生难处,定期摸排因各类突发疾病、自然灾害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情况,在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无法及时进行资助的情况下,为上述确有困难的同学发放临时性补助;充分结合“考研季”“毕业季”“传统文化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加油包”、举行“饺子宴”等暖心活动,助力学生努力追求梦想。
(四)重引导,推进资助育人“匠心”工程
树立典型,激励学生立志成才。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以经济困难学生先进典型为支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整个学生群体进步。以“自强之星”、“贫困大学生助学金”、“师大圆梦人”以评选活动为平台,通过表彰优秀典型、组织事迹宣讲和朋辈座谈等形式,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使励志教育既激励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又营造出积极向上、励志奋斗的育人氛围。
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抓好思政课育人主阵地,形成思政课教师联动辅导员、班主任,用好班委、学生党员等骨干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注重第二课堂建设,利用学习英雄榜样、参观红色基地和战役纪念馆,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助力乡村振兴等形式,大力倡导、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网络资助育人的第三课堂作用,通过网络推送优秀资助典型、考研经验分享等,增强资助工作的辐射面,将资助育人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中。
(五)扶志向,构建资助育人“信心”工程
有偿资助,激励学生自立自强。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不仅能实现自身价值,增长才干,还能赚的收入解决生活所需,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时要考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打扫卫生等简单岗位,可以让受助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等工作,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设置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岗位,比如说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寻求校友帮助,拓展校企合作,开发助学新模式,让受助学生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增长技能,不仅解决经济问题,在此过程中让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壮志赋能,教育学生知恩感恩。充分发挥师范生专业特色,成立课后服务团队,研磨数学精品课程送教入校,助力中小学双减;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协助组织残疾人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敬老爱老活动等,用温暖回报温暖;在学生择业就业时,鼓励学生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础上饮水思源,主动投身基层,如“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简介:孙贺,女,汉族,1994 年 12 月出生,硕士,助教(德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