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中段儿童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陈美燕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官桥小学 322100

引言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儿童诗短小精悍、充满童趣,其跳跃的节奏和鲜活的意象天然地契合了儿童的思维特点,是滋养想象力的优质土壤。但目前的诗歌教学有时过于侧重背诵与词句分析,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因此,探索如何在中段儿童诗教学中有效解锁学生的想象之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品读赏析:在语言感知中激活想象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要在于引导他们沉入诗的文字,去触摸、去玩味,从而激活内在的想象图景。

(一)紧扣意象,具化诗歌画面

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于抽象文字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撑。因此,引导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并将其转化为生动的内心视像,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方法是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双重编码理论,强调语言信息与非语言表象的共同加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度理解与个性化解读。教师需要善于发现诗歌中最具表现力的意象,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瀑布》一诗为例,诗中“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意象就极具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白银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用白银来比喻瀑布?千丈青山又是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脑海中构建瀑布飞泻而下的壮丽景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画面,或者用肢体动作模拟瀑布奔流的气势。这种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心理表象,完成从语言感知到形象再造的认知飞跃,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审美素养。

(二)诵读涵泳,激发情感共鸣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其内在的韵律节奏与情感表达密不可分,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诵读,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想象力的生发提供肥沃的情感土壤。诵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参与对认知过程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诵读时,声音的起伏变化与情感的波动形成同构关系,从而深化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比如在《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中,教师首先应该进行示范朗读,用声音表现出秋天特有的韵味:读”大树抖抖手臂时“声音可以沉稳厚重,模仿大树的姿态”;读“蟋蟀振动翅膀”时声音可以轻快灵动,表现昆虫的活跃。在配乐选择上,可以选用舒缓的秋日主题音乐作为背景,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练习,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在诵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诗句中的拟声词和押韵处,体会这些声音效果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诵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更能够在情感上与诗歌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出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想象,实现语言感知、情感体验与想象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表达创编:在实践运用中放飞想象

想象力的培养不能止于理解和接收,更要走向表达与创造。将“读诗”延伸至“写诗”,是让想象力落地生根的关键一步。

(一)搭建支架,仿写续写激发灵感

对于初步尝试诗歌创作的小学中段学生而言,完全独立的自由创作存在一定难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时,教学策略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通过模仿与续写等结构性练习,降低创作门槛,帮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建立信心,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作灵感和想象欲望。其中,仿写和续写正是这样一种支持性手段,它们不是限制,而是赋予学生一个安全且富有启发性的起点。

教师可以精选诗句中蕴含特定修辞或富有想象空间的句式作为范例。例如,在学习完一首关于季节的诗歌后,可以出示一个未完成的句式:“ 的,是_”。这个简单的框架为学生划定了思考的范围,同时又保留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以个人的喜好和体验进行填充,如“秋天金色的银杏叶,是一把把小扇子”或“冬天洁白的雪花,是天空寄来的信笺”这样的诗句便会自然流淌而出。同样,教师HIA 可以选取一首意境优美且结尾留有余味的诗歌,鼓励学生顺着原诗的情感和逻辑脉络,想象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景或故事,用自己的语言为诗歌续写一个新的段落。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模仿了语言形式,更深入地实践了如何延续一种诗意的思维。

(二)联结生活,鼓励自由诗意表达

在通过仿写等支架练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表达信心后,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导向鼓励学生进行更具个性和创造性的自由表达。诗歌的本质是抒写性灵,对儿童来说,最珍贵的创作源泉就是他们自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将目光从课本投向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中捕捉诗意、提炼素材,是让诗歌创作真正融入其生命体验、让想象力得以彻底释放的核心路径。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而鼓励的氛围,明确向学生传达一个理念: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它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观察和表达方式。一次有趣的课间游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一个记忆深刻的梦境、甚至是对家中宠物的仔细观察,都可以成为一首诗的绝佳题材。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复杂的诗歌技巧或创造出多么工整的韵律,而在于呵护他们用诗性的语言记录真实感受和独特想象的那份冲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随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有趣细节或脑海中闪现的奇妙念头,这些记录本身就是诗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些碎片化的灵感组织成简短的诗行,不必追求冗长与完整,真诚与独特最为可贵。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被赋予诗意的光芒时,他们观察世界的眼光会变得更加敏锐,表达自我也会变得更加主动和自信,诗歌创作从而成为一种自在的生命表达方式。

总之,在小学中段的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扮演好“点燃者”和“守护者”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品读与创编活动,将诗歌课堂变为一方想象的沃土,让学生在其中尽情感受语言之美、大胆勾勒心中奇景,最终让想象力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杨 . 小学中低段语文教学中儿童诗的赏析和创作 [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2):22-24.

[2] 曾卓堃 . 以儿童诗歌为媒介:激发小学生写作灵感与创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J]. 文渊(小学版),2025(4):184-186.

[3] 刘静 . 小学中年级学生想象力培养问题的古诗教学案例研究 [D]. 长江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