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影响
王妮
甘肃省武山县杨河镇中心小学 741306
一、课堂互动:语文素养生成的动态场域
课堂互动的本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对话与思维碰撞,这一过程为语文素养的生成提供了动态场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互动并非简单的问答交流,而是通过情境创设、角色代入、观点交锋等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静夜思》展开讨论时,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还需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描述对“明月”“故乡”的情感联想。这种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将个人情感与文化意象相联结,实现语文素养的初步建构。
互动中的语言实践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语文知识的应用载体,也是素养发展的推动力量。学生在表达观点时,需调动词汇储备、语法规则及修辞技巧,这一过程强化了语言知识的内化;而在倾听他人观点时,则需通过逻辑分析、信息整合,提升语言理解的深度。例如,在讨论“如何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时,学生需运用描述性语言阐述现象,用论证性语言表达观点,并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这种多维度的语言实践,使语文素养在互动中得以动态生长。
二、语言能力的进阶:从表达流畅到思维缜密
课堂互动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呈现阶梯式发展特征。初期阶段,互动主要促进学生表达的流畅性。例如,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学生需在限定时间内组织语言、清晰表达,这一过程锻炼了口语表达的连贯性与逻辑性。随着互动深度的增加,学生逐渐从“敢说”转向“会说”,开始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与感染力。在辩论活动中,学生需选择恰当的词汇、调整语调节奏,甚至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服力,这种语言策略的运用标志着表达能力的质的提升。
更深层次的影响体现在思维与语言的互促关系上。互动中的问题驱动机制要求学生突破表面理解,进行深度思考。例如,当教师提问“《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为何选择大雾天气借箭”时,学生需结合文本细节、历史背景及人物性格,推断事件背后的逻辑链条。这种思考过程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促使学生在语言表述中体现思维的缜密性。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课堂辩论的学生,其作文中的逻辑漏洞明显减少,论证结构更为严谨,这正是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同步提升的体现。
三、思维品质的淬炼:批判性与创造性的共生
课堂互动为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了“演练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思维活动局限于记忆与理解层面;而互动中的观点交锋与问题探究,则将思维推向分析、评价与创造的高阶领域。例如,在《揠苗助长》的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如果农夫采用科学灌溉方法,结果会如何”的假设性问题,这种对文本的创造性改写,既体现了对原故事逻辑的批判性审视,也展现了想象力的延伸。
互动中的思维发展具有情境依赖性。当学生围绕“如何帮助迷路的小动物”展开角色扮演时,需在模拟情境中调动生活经验、伦理判断及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情境化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例如从动物视角理解恐惧,从人类视角思考责任,从环境视角分析资源。多元视角的切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更全面地权衡利弊。
此外,互动中的“思维显性化”过程也至关重要。当学生用语言阐述思考路径时,其思维过程得以外化,教师可通过追问“你为什么这样想”“是否有其他可能性”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思维漏洞,优化思维策略。这种“思考—表达—反思”的循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互动中不断淬炼,逐渐形成独立思考与批判性判断的能力。
四、文化理解的深化:从文本符号到精神共鸣
语文素养的核心之一是文化理解,而课堂互动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路径。在古诗教学中,互动能帮助学生突破文字障碍,触摸文化脉搏。例如,在讲解《春晓》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春眠不觉晓”中“不觉”二字蕴含的生命意识,学生通过分享“自己清晨被鸟鸣唤醒”的经历,将诗句中的文化意象与个人生活体验相联结,从而理解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顺应。这种互动使文化符号不再抽象,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精神存在。
互动还能促进文化比较与批判性继承。在《将相和》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围绕“蔺相如的隐忍是否等于懦弱”展开辩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和合文化”的理解,也促使学生思考传统价值观的现代适应性。通过互动,学生学会用辩证眼光看待文化传统,既尊重其历史价值,又批判其时代局限,这种文化自觉是语文素养的高级表现。
五、情感态度的塑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课堂互动对情感态度的影响往往被低估,但其作用同样深刻。在互动中,学生通过表达与倾听,逐渐形成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当学生在诗歌朗诵会上获得同伴掌声时,其成就感会转化为对文学的热爱;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独到见解时,其自信心会得到强化。这种情感体验的积累,使学生从“为考试而学”转向“为兴趣而学”,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互动中的情感共鸣还能促进人格发展。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的讨论中,学生可能分享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感动瞬间,这种情感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使学生在表达中学会共情与感恩。研究表明,经常参与情感类互动的学生,其作文中更易出现细腻的情感描写,且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高的同理心,这正是语文素养中“人文性”的体现。
六、互动生态的优化:从形式参与走向深度卷入
课堂互动的效果取决于互动生态的质量。当互动仅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浅层模式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状态;而当互动融入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时,学生则能实现深度卷入。
互动生态的优化还需关注评价机制的变革。传统的“对错评判”易使学生产生焦虑,而“过程性评价”则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当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你的思考很有新意,能否进一步说明理由”的反馈时,学生感受到的是被尊重与被期待,而非被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更愿意在互动中展现真实想法,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自主建构。
七、结语
课堂互动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影响,本质上是语言实践、思维发展、文化理解与情感态度在互动场域中的动态整合。它既非单向的知识传递,也非机械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对话与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在表达中积累语言经验,在思考中提升思维品质,在交流中深化文化理解,在共鸣中塑造情感态度。这种素养的生成过程具有情境依赖性、实践导向性与主体建构性,它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向“互动引导者”,通过创设开放、包容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语文素养在互动中自然生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互动形式对素养发展的差异化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优化互动生态,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茂玲 .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N]. 山西科技报 ,2025-04-28(A14).
[2] 齐 建 营 . 小 学 语 文 互 动 课 堂 构 建 研 究 [J]. 中 国 新 通信 ,2024,26(1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