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烹饪技法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思考
叶立优
湛江市技师学院 524002
引言
中式烹饪技法是我国中华饮食文化的活态载体,具有烹饪中的“火候为魂、调味为要”的千年智慧,承载着不同地域特色与民俗记忆。但在当前快节奏现代社会发展中,传统技法出现断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现代技术的发展打破中式烹饪技法传承困境,与我国中式烹饪技法传承进行有效融合,在技术融合中进行创新,延续中式烹饪技艺精髓,平衡技艺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式烹饪适应现代需求。
一、中式烹饪技法的核心内涵与传承价值
(一)中式烹饪技法的体系构成
1. 基础技法分类
中式烹饪激发的基础分类具有丰富多样性,根据烹饪方式与工艺特点主要分为三大类。热菜技法主要以控制火候为核心,其中包含炒、爆、烧、炖、蒸、炸等,其中“炒”主要以旺火快翻为主,以此保持食材的鲜嫩;“炖”主要以文火慢煮,追求汤汁醇厚;“蒸”主要借助水蒸气传热,彰显出食材的原本味道。
冷菜技法主要以调味与保鲜为主,其中包含拌、腌、卤、冻等。“拌”主要是对生熟食材进行搭配,放入酱料进行快速入味(凉拌黄瓜);“卤”以老汤慢浸为主,使食材具有复合风味(卤牛肉);“腌”利用高盐或糖等抑制细菌,以此延长食材的保存时间与改变食材的口感(腌萝卜)。
面点技法主要重视食材的形态与口感,主要包含擀、包、捏、蒸、烤等。“擀”决定了面食的薄厚(饺子皮);“包”这最考验馅料与皮的融合(包饺子);“烤”通过高温改变面食的外貌,使表层焦香(如烤烧饼)。这些技法使中式烹饪中的基础技法,体现出对食材特性的精准把握与多样风味[1]。
2. 技法背后的文化逻辑
中式烹饪技法中蕴含深厚的文化逻辑,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与饮食的深度体现。首先,“不时不食”的时令观,主要强调食材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如春食芽、夏食瓜、秋食果、冬食根,在技法中也需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春用“炒”激发出食材的鲜嫩,冬以“炖”锁住食材的营养,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后,“五味调和”的平衡观,在食材中需对酸、甜、苦、辣、咸进行配比,以此追求食材中的不同味觉境界。例如,川菜中的“一菜一格”,川菜虽然以麻辣著称,但在其中蕴含了甜与辣的微妙撞击,在技法中以“炒”“烧”“拌”各有侧重,以此达到味觉的平衡感。最后,“物尽其用”的节俭观,对食材的利用中,需“从头到尾、从内到外”,如,鱼骨熬汤、菜根腌制,在技法中主要以“卤”“酱”“熏”等,其目的为延长食材的生命周期。中式烹饪技法背后文化逻辑承载技法传承的鲜活载体。
(二)传承价值:从技艺到文化的多层意义
中式烹饪技法的传承价值中,从技艺上升到文化的多层维度,不仅承载烹饪技法实用智慧,还凝聚出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
技艺层面中,其传承价值主要在与食材风味塑造与精湛的操作。如“火候”的掌控,通过“文火”“武火”的调节,改变食材的口感;“刀工”的细腻,可以展现出“丝如发”也可以“块如方”,对食材的入味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菜品的塑造体现出形态美。技艺是中式烹饪的基础,也是无法简化的风味密码。
文化层面中,更是展现出地域身份与历史记忆的载体。川菜的麻辣所对应地域超市气候的饮食调适智慧,苏菜的清鲜则代表江南水乡的温婉;节日宴席中菜式加我诶固定,如春节的饺子、中秋的的月饼等,烹饪技法与仪式感相结合,成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纽带。
社会层面中,起到承担社群联结的功能。从街头小巷的小吃到家族宴席中的大厨,烹饪过程的协作与分享使技法传承超越个体,成为凝聚社群认同的生活实践,展现中式烹饪技法的文化传承 [2]。
二、中式烹饪技法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传承模式的局限性
中式烹饪技法受传统模式的局限,无法传承烹饪技法的延续。传统师徒制主要以“口传心授”为核心,徒弟长期依赖师傅的经验积累,但缺少实践过程,如,对“火候的掌握”“调味的感觉”等内容较为模糊,从而导致技艺传承出现依赖性较高的现象,培养传承人时需消耗更长时间,甚至更加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艺的传播效率。当前这种传承模式下,技艺还存在“传内不传外”的现象,导致传承人在技术中有所保留,更多的独家技法缺乏系统传授。
同时,技艺标准的非量化增加传承难度。传统技法中缺少精准参数支撑,如对“少许、适量”等词语的掌控。例如,在炖菜的“收汁”环节中,主要以厨师对汤汁的黏稠掌握为主,无法形成统一标准,这与现代餐饮中的规模化、产业化存在冲突。而且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中出现断层现象,由于传统厨房中的工作强度较大,晋升空间较小,而现代青年回选择优异的工作环境、回报快的职业,从而导致传统烹饪技艺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二)现代社会需求的冲击
受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传统中式烹饪技法造成多重冲击,导致传统形态与现代生活产生张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烹饪效率有更高的要求,而传统技法中“慢工出细活”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烹饪需求。例如,在鲁菜“葱烧海参”中需要提前数日发制海参,川菜中“老坛酸菜”需要发酵数月等,这些食材的耗时较长,无法适应现代“即食化、快餐化”的要求,导致传统技法在日常饮食中面临诸多困境。产业化与标准化的不断系统化挤压传统技法的生存空间。餐饮店为追求更高的效益,在食材中采用预制菜,以加热为主要技法操作,但传统烹饪技法中主要以厨师“现炒先做”为主,例如,在火锅底料的生产中出现量化虽然保证口味的统一性,但依旧缺少老师傅“现炒底料”的层次感。标准化的生产对传统技艺的“个性化处理”剥弱传统烹饪的独特魅力 [3]。
在健康理念的升级中也对传统技法提出挑战。高温油炸与高盐腌制等技法中使食材具有浓郁的风味,但忽视了现代生活中“低油低盐”的健康诉求。如,传统的“酥炸”菜品中被贴上高油脂“不健康”的标签,甚至少数民族的腊味与腌菜因亚硝酸盐成为消费者顾虑的主要因素。在传统技法在食材风味与健康理念中无法保持平衡,从而加剧中式烹饪技法传承。
三、现代技术在中式烹饪领域的应用潜力
(一)智能化设备:精准复刻传统技艺
智能化设备为精准复刻中式烹饪技艺提供创新,在技术赋能下打破传统经验依赖,改变“火候”“刀工”的核心技艺从“模糊”转变为“精准可控”。在火候的控制中,智能炉灶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与动态调节算法,精准实现锅具温度变化,并启动自动活力调整,完美复刻传统烹饪中的“文火慢炖”的恒温保持与“爆炒”时的高温变化。在刀工领域中,数控切割可以通过 3D 视觉技术识别食材的形态,根据预设的参数进行“精细”切割,切口不仅高于人工,而且还能复刻不同菜系刀工特色,有效解决传统刀工难培养问题。
(三)新材料与新工艺:拓展技法边界
新材料与新工艺成为中式烹饪技法的创新,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还需要突破食材的特性与制作流程固话特性,赋予烹饪具有现代创新。在低温慢煮技术中需重构“炖”“煨”等耗时技法维度。在食材加工中利用真空环境,保证食材在低温环境下均匀受热,缩短传统食材炖煮时间,且保证食材的鲜嫩,减少营养成为流失。这种工艺既保留慢煮所具有的食材入味,还能满足现代快节奏烹饪的需求。技法创新中利用真空冻干与超高压技术,有效锁住食材风味。冻干技术可以将熬制长时间的高汤研制成粉末,加水、加热即可保留 80% 传统风味口感,解决老汤难以长时间储存的困境。或者利用超高压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食材进行高常温杀菌,提高传统腌菜的保质期,同时保持食材的口感与食品安全。传统技法在现代饮食中不断进行创新,融入现代材料与工艺,保证中式烹饪的多维突破。
四、中式烹饪技法传承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路径探
(一)“守正”:坚守文化内核与技艺精髓
“守正”是中式烹饪技法与现代技术融合的根基,在核心理念中需要讲授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避免技术应用沦为消解传统的工具。在烹饪技法中以“色香味形”为传统审美标准。技术创新以还原或升华传统食材风味为前提,如借助智能炒炉的研发以复现“镬气”为焦香味目标,通过精准的锅温控制与翻炒频率,保证“爆炒”菜品时的锅气不被数字化程序所削弱。保证传统烹饪技法中的味觉与现代技术融合后实现烹饪创新。
重视烹饪中的文化仪式与情感联结,烹饪技术可以简化流程,但不能剥离仪式内涵,如春节包饺子时,可以利用现代机械和面与自动擀皮,这样有效提高包饺子效率,但不能缺少全家围坐包饺子的场景;在端午节包粽子时,标准化的生产线可以保证粽形的大小,但不能省略“粽叶包裹”的手工温度,这些仪式感是技法传承中“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5]。
(二)“创新”:技术赋能传统技法升级
“创新”维度中,烹饪技术赋能传统技法升级,实现效率优化、标准化改革与健康化突破,使传统烹饪技艺在现代技术中的创新。
效率优化中,借助自动化设备提高重复性技术操作,释放厨师的创意空间。例如,智能洗菜机可以通过现代机械替代了传统人工择菜、冲洗等繁琐的操作步骤;甚至在数控切菜机的操作中,可以提高“切丝”“切块”的基础刀工,提高厨师在操作中的“调味”“火候把控”等技法环节。例如,淮扬菜中,厨师需要制作“烫干丝”中,机器可以高效完成豆腐干的精细切丝,厨师可以专心调制虾仔酱油的比例,有效缩短配菜时间,既保证菜品的外形,还能保障菜品核心风味。
标准化改良打破“经验依赖”的困境,利用参数化实现核心步骤的可控性。针对当前传统技法中的“少许、适量”等含糊性的表述,可以利用传感器进行烹饪数据记录,如在“麻婆豆腐”中所用的豆瓣酱用量(每 500 克豆腐搭配 30 克豆瓣酱)、花椒粉的投放时机(起锅前30 秒)等,均可以借助传感器进行数据的精准复刻。这种标准化的改良,即保证了“现炒”的锅气感,还实现风味的完美复刻。
健康化升级中实现技术革新使使改良传统技法的最佳方式。例如,现代的空气炸锅可以代替传统油炸,利用热风循环逼出食材中的油脂,制作出的食材可以将油脂含量直接降低40%,而且还能保持食材的酥脆口感;而且在腊味或腌菜等传统发酵食品中,可以通过低温发酵技术,减少亚硝酸盐生成,保证传统美味与现代健康的需求。这不仅是传统技法的创新,而且还通过技术提高传统技法更适应现代健康生活 [5]。
(三)加强育人与人才培养
1. 改革烹饪教育
传统烹饪技法与现代技术融合成为改革烹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需构建出“传统根基 + 现代技能”的复合型培养体系。在烹饪课程中,打破传统的“重技艺、轻技术”的模式,增加“智能烹饪设备操作”“食材工艺学”等课程,既保证学生的“传统颠勺与火候的掌握”,还能掌握“手工刀工”等基础技法,又可以掌握低温慢炖、现代设备操作的工艺原理。例如,在川菜“宫保鸡丁”中,不仅训练了学生传统“大火快炒”的技巧,还融入“真空腌制提升嫩度”的技术辅助。
在实践活动中实行“双导师制”,由传统传承人教授传统烹饪技艺精髓,在复合食品工程专家的技术指导。在校内可以建立“传统技法数字化操作间”,为学生配置智能炉灶、数控刀工设备等,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对经典菜品进行复刻,以此对比成品菜的风味。通过烹饪教育改革,培养“技术为传统服务”的创新思维,为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式烹饪技法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点,打造出传统技艺、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的跨界人才。强化传统技艺根基中,可以通过“师徒制 + 院校”结合的传承模式,提高院校学生对“火候调控”“调味平衡”等核心技艺,深入了解“五味调和”“不时不食”背后的文化逻辑。甚至还需要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传统烹饪技法中需进行创新,以“智能烹饪设备”进行辅助,掌握低温慢煮、真空保鲜等现代工艺原理,将现代烹饪参数融入传统烹饪技法中,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同时,还可以搭建实践平台,为参赛人员组织“传统技法创新大赛”,在传统烹饪技法中进行创新,实现经典菜品创新,更深度的培养参赛者“守正创新”的思维。通过双向培养的方式,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中式烹饪的现代发展提供培养动力。
结束语
中式烹饪技法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体现出“守正创新”的原则,提高“创新”技术赋能传统技法升级,重视中式烹饪技法育人与人才培养。在中式烹饪技法传承中培养出复合型专业人才,唯有技术服务才能使文化得以延续,而非替代传统,保证中式烹饪在现代技术创新中永葆魅力,实现“传统技艺传承”到“现代文化传播”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顾 乐 雨 . 中 式 烹 饪 技 法 传 承 与 现 代 技 术 融 合 的 路 径 探 索 [J]. 现 代 食
品 ,2025,(10):121-123.
[2] 汪强 . 中西式烹饪技法的对比与融合创新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4,(28):128-131.
[3] 吕文锋 , 吕彦昊 . 中式烹饪风味流派及其成因与特点 [J]. 中国食品工
业 ,2024,(18):50-52.
[4] 李马驹 , 章迁 . 中式烹饪中蒸制工艺的分析及其优化策略 [J]. 食品安全导
刊 ,2022,(11):163-165.
[5] 高翔 . 中式烹饪中蒸制技法及其优化 [J]. 现代食品 ,2020,(0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