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思路与实践探索
王瑞星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010070
摘要:本论文深入探究高等数学教育教学领域,致力于构建“师生课共同体”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对“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背景与价值进行深度剖析,从教师角色、学生学习需求及课程设计等维度出发,详细阐述构建策略,并交流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及成效,旨在为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等数学;师生课共同体;理论路径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等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师生互动和课程与学生需求的匹配。为了突破这一局限,教育者们正致力于构建“师生课共同体”,通过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入专业案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者间的深度整合,以实现教学互动和人才培育的双重目标。
二、构建“师生课共同体”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等数学教育正面临新兴挑战与潜在机遇并存的局面。当代学生需求多元化,对知识应用与实操技能的要求愈发严格;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则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意义
从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是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学生紧密交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文化修养,还提升了教育教学技能。在共同体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针对学生群体而言,“师生课共同体”构建了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在集体组织之中,学生不仅得以掌握知识体系,尚能促进个体自主学习的养成、协作交流技能的提升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增强,在课程领域,构建师生互动课程共同体能显著提升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优化水平,使高等数学课程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目标导向性。
三、“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思路
(一)教师层面
依托多元化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策略,有效融合网络教育资源与实体课堂讲授,充分挖掘两者优势,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提供预习及课外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案例剖析等形式,深入探究知识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核心素养发展,探究有效教学策略,依据数学功底与专业需求,实施分层次教学与项目导向学习模式,满足各类学生的教育需求。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与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二)学生层面
探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发问及团队协作,构建互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就数学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优化学生独立思维及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构建学生意见反馈系统,实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与反馈意见,依据学生评价信息对教学策略与手段进行相应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层面
改进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削减过时且偏重理论的学术内容,增加贴近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的实际案例与理论融合内容,针对工程学科领域的学子,拓展数学在工程学科中的应用实例;针对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学子,拓展数学在经济分析与决策领域的应用范围。编纂教育课程教材,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打造适用于“师生课共同体”教学模式的专用教材,教材编制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价值,融入丰富实例与练习题,助力学生学术研究与技能训练,研究课程增值评价的多样化途径,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成就,强调关注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成长与提升。
四、“师生课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策略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介,搭建师生互动及学生间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教育工作者可在该平台投放教学资源、下达作业任务、回应学生疑问;学生在该平台能够交流学习感悟、探讨学术问题、开展团队协作式学习,定时举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性活动,诸如学术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师生间思想互动与沟通的深化。
(二)实践效果
基于“师生课共同体”模式的实践研究,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度。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积极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主动进行探索、质疑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中,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参与态度,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及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以“师生课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炼与优化,革新了教学方法,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学生对高等数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问题解决和实际应用技能也相应增强。学期末的考试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整体上有所提高,不及格率显著下降。
结论
构建并实践“师生课共同体”模式,系一项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师、学生与课程三大要素间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固有的边界,推动了教学互动与学子全面能力的同步进步,在实施环节中,在一定程度上,已实现预期成效,亦遭遇若干挑战,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教学效能的增强、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化调整等。推进“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势在必行,需不断深化教学策略与模式的优化,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其高效利用,以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石会芳, 方丹, 余微. 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构建高等数学课程育人体系[J]. 职业技术, 2025, 24 (02): 84-89.
[2]龚攀. 基于OBE理念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 内江科技, 2024, 45 (10): 113-115.
[3]王法强.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数学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研究[J]. 中国标准化, 2024, (20): 202-204.
[4]欧阳云, 许敏明, 肖春梅, 苏安. 融合思政元素的“高等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曲线拐点教学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4, (28): 169-172.
基金课题: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师生课共同体”的构建与培育(NZJGH2024301)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学科融合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建筑类专业为例(NZJGH202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