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王龙芳
醴陵市规划设计院 湖南株洲 412000
引言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引擎,土地作为乡村核心生产要素,其利用效率和空间配置决定产业发展质量与潜力。当前,我国乡 用地低效闲置制约产业扩张、生态环境脆弱阻碍多元业态培育等 综合整治以乡镇为单元,统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整治优 间与资源保障。相关政策出台后,各地实践表明其能破解乡村产 在此背景 ,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机制,梳理其在优化产 实践路径,对丰富乡村振兴理论、指导基层实践意义重大。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核心内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 度升级与 广泛拓展的新理念。其核心是打破行政边界和要素壁垒,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统筹 与修复、历史文化保护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综合整治活动。其终 保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升乡村功能。通过整治 “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这不仅能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善 村 住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还能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需求特征
乡村产业振兴并非单一产业的扩张,而是涵盖农业提质、工业增效、服务业创新的多元协同发展过程,对土地资源呈现出复合型需求:农业现代化需要 中连片的耕地资源与 完善的基础设施;乡村工业升级需要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保障;文旅康养等新业态需要优质的生态资源与特色文化载体;三产融合则要求各类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与空间整合。这些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土地资源的系统性优化与功能重构。
(三)二者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形成“整治 — 发展 — 反哺”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整治通过盘活土地要素、完善基础设施、修复生态环境,为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另一方面,产业振兴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整治成果的长效维护提供支撑,同时引导整治方向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这种协同机制既解决了传统土地整治中“重工程轻效益”的问题,又破解了乡村产业发展中“资源约束与低效并存”的矛盾,实现资源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双向提升。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
(一)农用地整理:筑牢农业产业根基
农用地整理通过“提质、连片、增效”的整治措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整治过程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耕地恢复为补充,实现耕地零抛荒,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小田改大田”,破解耕地碎片化难题,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配套建设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机服务站点等设施,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从产业导向看, 整治后的农 中连片区域发展优质粮油产业,打造标准化生 黄菊 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5 公顷,提质改造 1230公顷)和耕地恢复工程 化问题,在隆兴坳村培育“两叶一花” (白芽 区打造 千亩荷花”基地,通过“ 绿 化发展;结合生态保护要求,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 链条。通过耕地质量等级提升与土壤修复,增强农业抗风险 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建设用地盘活: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建设用地整理通过“腾退、集约、转换”的方式,为乡村产业提供空间支撑。针对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等低效资源,采取复垦利用、改造提升等措施,为农民合理建房新增用地需求、村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在空间布局上,集中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冷链物流中心、红色文旅研学基地等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从功能转换看,整治后的建设用地可满足多元产业需求:在五石集镇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利用交通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在资源节点发展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如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等;在城乡结合部建设仓储物流基地,打通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通道。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节余指标优先用于产业项目,破解乡村产业“用地难”问题。
例如枫林镇通过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腾退闲置工矿用地 27.5 公顷(含采矿用地 27 公顷、工业用地0.5 公顷),预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27.5 公顷。其中,五石村依托枫林工业园布局农产品加工基地,用地面积 10 公顷,引入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企业,2023 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 6.04 亿元;时轮村利用腾退指标建设红色文旅研学基地(一期 3.5 公顷),配套 VR 实景剧场、主题民宿等设施,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5 万人次;金桥居委会盘活 0.8 公顷闲置宅基地,建成智慧冷链仓储基地,实现荷花、黄菊等特色农产品保鲜期从 7 天延长至 30 天,外销半径扩展至 300 公里。此外,原枫林镇老乡镇府 0.8 公顷闲置用地被改造为森林消防中心,黄獭嘴居委会 0.4 公顷公共宅基地改建为休闲广场,既盘活了低效资源,又完善了公共服务功能。
(三)生态保护修复:培育绿色产业动能
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修复、增值、转化”的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开展磨子石河生态廊道治理、矿山修复、地质灾害修复、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山 — 水 —林 — 田”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
从产业转化看,修复后的生态空间可发展多元业态:依托河流、湿地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垂钓、研学等项目;利用林地资源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提供养生度假、森林疗法、药食同疗等服务;结合农田生态系统,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春赏、夏游、秋收、冬养”的全季产业链。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环境改善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有机统一。
枫林镇实施磨子石河生态廊道治理 15.80km,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打造滨水步道和湿地景观,金桥社区段开发“荷风渔趣”项目,年接待游客 3.2 万人次,带动民宿收入增长 90%。对彰仙村 27 公顷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种植艾草、油茶等经济作物,建成“矿山修复 + 中药材种植”基地,年产艾草精油 500 公斤,通过“企业 + 合作社”模式深加工为养生产品,年产值 300 万元。针对双井村蒋家湾滑坡等3 处地质灾害点,采取固坡工程与景观绿化结合的治理方案,新增林地 1.2 公顷,周边开发森林瑜伽营地,成为长株潭周末休闲热门地。此外,对 78 公顷淤泥过深耕地实施排水系统改造,恢复种植功能后发展“稻鸭共生”有机农业,稻谷售价从 3 元/ 斤提升至 8 元/ 斤,亩均收益增加 2000 元。
(四)历史文化保护:塑造产业特色标识
历史文化保护通过“挖掘、传承、活化”的方式,为乡村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在整治过程中,加强对黄乡民居、耿传公祠等古村落和建筑群、古窑址、“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存,修复历史场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延续乡村文脉。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业态创新看,文化资源可转化为特色产业 IP :围绕红色文化建设研学基地,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依托传统手工艺打造非遗工坊集群,推动“技艺 + 产品 + 旅游”融合。通过文化赋能,乡村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融合服务”转型,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与品牌影响力,开启了“全域整治+ 文化变现”的全新探索之路。
以枫林镇为例,重点修复耿传公祠、宋时轮将军故居等红色文化遗址,扩建党性教育基地,开发“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参与“战地农忙”场景模拟,收割的稻谷可兑换陶瓷纪念粮票,2024 年红色研学收入超 500 万元。在五石村宋元窑址周边建设“瓷窑非遗工坊”,复原龙窑烧制技艺,推出“陶瓷 + 艾草”手作体验,年销量 8000 件,带动 120 名妇女就业。结合“湖南花鼓戏之乡”品牌,在枫林市村搭建露天戏台,每周上演融合农事场景的新编剧目,吸引周边县市观众循环消费,带动餐饮、文创等关联产业增收 300 万元。对“黄乡民居”古村落进行风貌整治,改造 15 栋老宅为“乡愁记忆民宿”,每栋年均收入超 15 万元,成为抖音网红打卡点。
(五)基础设施完善:强化产业支撑能力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重点推进交通路网升级,实现产业园区与主干道互联互通;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配套设施,满足产业运营需求;完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政务、金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从保障效果看,完善的基础设施可降低产业运营成本,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交通改善扩大市场辐射范围,促进农产品外销与游客导入;数字基建支撑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这种“硬环境”的提升与“软服务”的优化,共同构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体系。
枫林镇提质改造农村道路 27.5km、新建 5.43km,采用沥青材质拓宽至 5-6 米,隆兴坳村产业路打通“两叶一花”基地与高速互通口,运输效率提升 40%,物流成本降低 15%。对 33.26km 主干沟渠进行生态改造,金桥社区“千亩荷花”基地因灌溉条件改善,亩均增产 15% ;时轮村智慧农业大棚配备 5G 监测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蔬菜产量提升 20%。新建金桥居委会综合服务中心等 3 处村级服务平台,提供企业注册、贷款咨询等服务,2025 年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 8 家;黄獭嘴居委会休闲广场配套新能源充电桩,吸引 120 余名人才返乡创业,培育电商直播团队 5 支,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
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构建制度协同体系
为确保整治工作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制度保障很重要。 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 文旅 效沟通协作,提高整治效率与效果。同时,完善土地权属调整制度 “保底收益 + 分红”模式,提高农户积极性与参与度。此 业规划,明确产业导向与准入标准,避免盲目招商的资 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建立资金整合制度,探索构建“ 化资金保障机制,统筹多种投入渠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产 营,保障资金有效利用,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多元参与模式
提升整治效能,多元主体参与至关重要。强化村集体主导作用,可建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让农民全程参与项目规划、实施、监督,使整治符合农民需求利益。
同时,引入专业运营主体,采用“国企 + 村集体”“合作社 + 企业”等模式,负责产业项目投资、建设与运营,提升项目专业化水平和成功率。
此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提高农业效率和竞争力。
最后,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训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格局,提升整治效果。
(三)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长效管护是巩固整治成果、发挥产业效益的保障。建立“谁受益、谁管护”责任体系,明确农田设施、生态景观、公共服务等资源的管护主体与责任,通过购买服务、村集体自营等确保设施稳定运行。
引入数字化监测手段,利用物联网、遥感等技术对耕地质量、生态环境、产业运营等实时动态监测,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定期评估整治项目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等效果,优化后续措施,确保整治方向正确。
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产业收益反哺管护支出,形成“建设 — 运营 — 维护”可持续闭环,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资源重组、空间重构、功能提升,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整治工作涵盖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盘活、生态修复、文化保护和基础设施完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中需注重制度协同、多元参与和长效管护,确保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未来,应深入实践,探索不同区域和产业类型适配模式,优化整治策略与产业路径,让其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芳娴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土地综合整治问题探究 [J]. 现代农村科技 , 2025, (06): 131-133.
[2] 周峰 , 程伟科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J]. 农机市场 , 2025, (03): 85-87.
[3] 纪悦.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 农业产业化, 2025, (02): 39-
[4] 王荟仲 .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研究 [J]. 山西建筑 , 2023, 49 (11): 39-41+45.
[5] 刘翘楚 , 张星星 .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J]. 山西农经 , 2020, (02): 60+62.
作者简介:王龙芳(1991.03)男,汉族,湖南攸县,本科,中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域土地整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