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提升瑶区初中生英语写作基本技能(句型、段落)中的应用研究
冯小丽
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5133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形成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英语写作作为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素养的提升。在瑶族聚居地区,受限于语言环境、师资与学生基础,写作教学中常见句型掌握不牢、段落结构混乱与表达逻辑模糊等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写作基本技能,提升语言输出质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引导与建构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认知支持,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撤除外力,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表达的独立。其核心在于教师通过搭建“支架”,促进学生由依赖走向自主。本文结合仁爱版教材与瑶区学生实际,探讨支架式教学在句型和段落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路径,以期为民族地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思路与参考。
一、瑶区初中生英语写作现状分析与支架需求识别
瑶区初中英语教学整体面临基础薄弱与语言环境单一的双重挑战。具体到写作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句型使用结构单一,学生习惯性依赖简单陈述句,缺乏复杂句、并列句与从句的运用意识;二是语法错误频发,尤其在主谓一致、时态、冠词与代词使用方面;三是段落发展松散,主题句缺位、支撑句无序,造成文本逻辑不清;四是学生缺乏写作自信与表达意愿,常表现为词不达意或畏惧写作。
支架式教学理念在这一背景下的引入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该模式可根据学生当前的语言水平提供适当帮助,帮助其构建语言表达的初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任务引导与策略提示逐步推进写作深度,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构建语法体系与表达逻辑。支架的存在,不仅降低学生写作起步的难度,还为其提供结构框架与表达参照,在练习过程中获得语言表达的信心与成就感。因此,识别学生在句式掌握与段落组织上的具体障碍,设计相应的支架策略,成为提升写作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
二、支架式教学在句型训练中的结构化应用路径
句型是英语写作的基本构件,其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作的准确性与多样性。在支架式教学中,句型训练可分阶段展开,从基础结构的巩固到复杂结构的引入,通过任务驱动与结构引导等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中应结合教材选取语言素材,融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增强语境理解与表达关联度,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
例如在仁爱版教材 Unit 2《Meet My Family!》的写作拓展中,教师可设计“介绍瑶族家庭成员”的任务,提供句型支架如“This is my uncle.He wears a traditional blue jacket.”、“My grandma makes five-colorsticky rice for festivals.”等,引导学生在模仿中自然融入本民族的服饰与习俗。也可补充如“my sister sings folk songs at night”、“my fatherwears a silver necklace in the festival”等生活化句子,帮助学生传达文化内容的同时提升句型多样性与语法规范性。
训练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掌握基本句型的语序规则,如陈述句与疑问句;第二阶段通过句群组合建立句间逻辑,并鼓励学生围绕瑶族生活或节庆进行真实表达;第三阶段引导使用并列句、从句,结合连接词支架提升句子复杂度。教师既是“结构示范者”,也是“文化引导者”,通过本土情境与语言结构并重的支架设置,引导学生从句型模仿走向文化表达,实现语言输出与文化认同的同步成长[1]。
三、支架式教学在段落构建中的表达逻辑建构
段落作为写作的基本单位,不仅体现信息组织的能力,也展示学生表达逻辑与语言连贯性水平 [2]。在支架式教学框架下,段落教学应强调主题句确立、支撑句展开与结尾句归纳三者之间的结构协调。通过图式结构、逻辑关联提示与任务分解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段落构建的基本模式。尤其在瑶区教学中,更应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在熟悉内容中建构语言,提高理解深度与表达动机。
段落支架应兼顾“结构—内容—语言”三方面。例如主题句由教师提供提示如“The most beautiful festival in our village is…”;支撑句结合5W1H 法,引导学生围绕盘王节、耍歌堂、长鼓舞等民俗细节展开,如“Peoplewear special clothes.”、“We dance in the square.”、“We sing songs inYao language.”等。结尾句则鼓励情感升华,如“It brings our familytogether.”、“It is part of our Yao culture.”,帮助学生在段落练习中完成从信息组织到文化呈现的过渡。
教师还可结合仁爱版教材 Unit 4《Fun in the Sun!》中“季节与活动”主题,设计写作任务“Spring Festival in the Yao Mountains”,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本地春季节庆场景,形成主题句—细节描述—情感总结的完整段落。通过具备文化参与感的支架任务,既训练段落逻辑,也强化语言中传递民族记忆与身份的能力,推动写作教学与文化认同协同发展。
四、教学实施中的操作策略与效果反馈机制
在支架式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并关注支架投放的时机、撤除节奏与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教学流程应包括前测诊断、目标设定、支架设计、过程指导与评价反馈五个环节,精准对应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阶段[3]。在瑶区教学中,还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语言习惯,提升支架的文化适配性,避免套用城市背景引发的理解困难。
操作上,教师可依据“引导—模仿—生成—应用”的任务链,引导学生基于教材生成个性化文本。如在仁爱版 Unit 3《Our Colorful School Life》中,教师可设计“介绍我们学校的一天”任务,鼓励学生运用“My favorite classis singing folk songs.”、“We practice Yao dance on Friday.”等句式表达本地课程特色。通过句型支架、词汇提示和范文支持,将语言训练融入民族文化表达,提升写作真实感。
在反馈机制上,除自评、互评与教师讲评外,还应加入“文化表达专项反馈”,引导学生关注本民族元素的准确传达。评价维度如“是否写出具体习俗”、“语言是否准确”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文化语言意识。通过记录单、观察表与阶段作品归档等方式,教师可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支架既有针对性又具支持性,最终构建出融合民族认同与表达能力的写作教学体系。
结论
支架式教学为提升瑶区初中生英语写作基本技能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路径。通过在句型训练与段落构建中的渐进式引导、结构化支撑与交互式生成,支架式教学有效回应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仁爱版教材为写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基础与任务体系,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支架与任务链条,推动学生从“模仿型输出”走向“结构化表达”。未来教学中,应进一步强化支架投放的科学性、教学流程的系统性与反馈机制的实效性,使写作教学真正实现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建构的转变,为边远地区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冬叶 . 支架式教学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4):12-14.
[2] 徐烨 .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 英语教师 ,2024,24(24):50-53+58.
[3] 李佳颖 .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渤海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