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新教材语篇教学的深度学习策略
陈心珠
浙江省台州市白云中学 318000
引言
语篇是初中英语新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语言知识、文化信息和思维训练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容易陷入逐句翻译、孤立讲解语言点的模式,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理解不足。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探索语篇教学的深度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考,是提升英语教学实效的关键。
一、营造真实情境,激发深度参与兴趣
促使学生在语篇学习中实现深度理解,首要任务是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愿。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起始阶段,有效建立语篇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或已有认知之间的联系,营造熟悉且有意义的氛围,为后续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以“健康生活”主题单元(七下 Unit 3 Keep Fit)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预习任务:请学生观察并简要记录自己近两到三天的运动项目和某餐的主要食物。记录形式力求简便,如填写简表或关键词,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行为。
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预习记录进行简短交流。可邀请几位学生分享其运动记录,或快速统计全班达到某种运动强度(如每日中等强度运动 30分钟)的人数比例。此时,学生往往会对自身习惯与同伴情况产生直观比较,自然引发思考:“我的运动量充足吗?”“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这些源于真实生活的疑问,可以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接着,将图片、精选的短视频片段或相关实物展示,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辅助其形成对语篇主题的初步感知和想象。
此策略的核心在于关联性与前置性。即在正式处理语篇文本前,通过精心设计的、低门槛的活动或直观刺激,提前搭建起语篇世界与学生个体经验的桥梁。当学生带着源于自身生活的疑问或由直观素材引发的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时,其角色便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预热,显著提升了学生投入文本、深入思考的意愿,为深度学习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心理和认知起点。
二、设计深度问题链,引导文本深层探究
单一的事实性问题只能激活大脑的浅层认知区域,而阶梯式的问题链能够系统性地引导思维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度分析。这种设计需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按照 " 信息提取 - 逻辑分析 - 价值判断 " 的层次递进。以八上 Unit 6 Planfor Yourself 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层问题链。
第一层,基础性问题,聚焦文本信息提取。如:“What are the threemain steps for making a plan mentioned in the text?” 和“Whatexamples does the author give for each step?”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基本内容,大部分的学生能在阅读后立即回答。
第二层,分析性问题,探讨规划逻辑。如:“Why does the text suggest setting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和“How do the examples in the text connect with real student life?”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分析文 本内在联系。
第三层,评价性问题,激发个人思考。如:“Which planning strategy do you find most useful? Give your reasons.”和“If you were to advise a friend on planning, what would you add to the text suggestions?” 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问题链设计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数量控制在每层次 2-3 个,避免思维碎片化;问题表述使用具体明确的疑问词,如 how/why ;为高阶问题预留充分思考时间,特别是需要价值判断的问题至少给出 3 至 4 分钟。这种结构化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语言输出质量。
三、组织迁移应用活动,实现深度理解输出
深度学习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学生能否将文本中获得的知识、思想与语言能力,迁移应用到新的、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创造性表达。因此,语篇教学的收尾环节应精心设计“输出型”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内化所学,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
理论上看,有效的迁移应用活动需要满足两个关键点:一是根植语篇,即活动必须紧密围绕本课所学语篇的核心主题、关键信息和语言要点;二是超越语篇,即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或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新情境,驱动他们整合运用所学进行思考、决策或创造。这类活动能培养学生“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能力。以“规则”主题单元(七下 Unit 2 No Rules, No Order)的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关于规则的意义、缺失规则的混乱后果以及规则制定的必要性之后,学习并未止步于文本讨论。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性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讨论并共同拟定他们认为对维护当前班级课堂秩序或课间纪律最为关键的一至两条新规则,并清晰阐述制定这条规则的具体理由。
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回想课文所揭示的规则价值(秩序、公平、安全等),作为他们思考的支撑;观察评估自己班级环境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或需求;基于文本启示和现实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则建议;清晰陈述规则背后的理由,这要求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和从文本中学到的表达方式(如使用情态动词表达建议或必要性)。例如,一个小组可能提出:“我们建议增加一条规则:小组讨论时,发言需举手示意,由组长按顺序点名发言(规则)。理由:这样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表达机会,避免个别同学垄断发言或无人发言的情况(理由),就像课文中描述的没有规则时大家争吵不休一样(联系文本),能提高讨论效率(现实价值)。”通过此类任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核心思想(规则的重要性)的理解,更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并应用于分析和改善身边的环境。他们运用了文本中的语言(如表达规则、建议、原因的词句),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运用文本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
结语
推动语篇教学走向深度学习,关键在于改变教学重心:从过分关注语言知识点转向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涵、积极思考、有效表达。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点燃兴趣,利用深度问题链驱动思考,设计迁移应用活动促进实践,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些策略立足教学实际,操作性强,有助于教师将新教材的语篇资源转化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实现英语课堂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刘福亮.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9):101-103.
[2] 魏丽琼 . 语篇分析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英语教师 ,2025,25(11):95-97,104.
[3] 刘宇娟 . 新课标引领下初中英语语篇研读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1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