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技能竞赛集训中学长制“传- 帮- 带”模式的优化路径
应冬深 吴访
四川省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宜宾 644000
在竞赛集训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传 - 帮 - 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融合“学长制”后所形成的带教机制,为解决师资紧张、促进经验传递、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供了现实支撑。然而,随着集训复杂度提高,该模式暴露出组织管理松散、教学成效不稳、知识传承中断等结构性问题。
一、中职集训中的“传- 帮- 带”模式运行存在问题
(一)模式不规范,缺乏制度化支撑
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普遍沿用 " 传 - 帮 - 带 " 培训机制,需遴选高年级优秀学员担任指导员,向低年级选手传授备赛经验。这种指导模式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仍面临制度化建设薄弱的问题。学长选拔机制缺乏统一标准,培训流程尚未规范,职责边界始终模糊,导致指导过程随意性显著。
(二)学长能力参差不齐,传授质量不一
集训实践环节,学长指导效能呈现显著波动。客观分析,学长群体普遍拥有竞赛经验积淀,个人基础与沟通能力存在梯度差异,责任意识层次分明——多重变量综合作用引发指导水平离散分布。部分实操技能突出的学长语言输出能力薄弱,关键知识点传递路径模糊、精确度不足。另有指导意愿强烈的个体遭遇方法论困境:教学手段与思维框架不匹配,逻辑链断裂导致认知偏差甚至逆向引导。
(三)传承机制断层,成果无法延续
“传 - 帮 - 带”应是良性互动的传承机制,中职集训的传承链条存在断裂风险,优秀学长毕业后的经验缺乏规范整理,后续学员难以获取有效资料,学习路径不清晰。校方缺乏长期跟踪与反哺机制,每届竞赛筹备近乎从零起步,资源利用率低下 [1]。
二、中职技能竞赛集训中学长制" 传- 帮- 带" 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制度建设优化
1、界定" 传- 帮- 带" 角色职能边界
改进 " 传 - 帮 - 带 " 模式需清晰界定集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教师主导集训整体设计,负责教学内容与竞赛计划的统筹安排,行使监督职能;学长担任技能传授、经验分享及心理引导角色;新学员作为接收端,需保持学习主动性并形成信息回路。依托岗位说明书或责任清单,学校可对各类任务进行标准化规范,由此保障知识传递的准确性、支持响应的时效性、指导介入的深广度,角色职能的系统化梳理能激活教学协作机制,促使人才梯队形成良性发展闭环。
2、构建科学的学长选拔与动态评估体系
该模式的有效运转依赖严格的选拔标准和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从技能竞赛获奖经历、语言表达水平、责任意识强度三个维度构建筛选指标,通过多轮面试确定带教资格;周期性开展 360 度评估,整合教师评分、学员匿名评价及实训成果比对数据,形成三位一体的考核矩阵。考核结果与学长评优推荐、实践学分认定直接关联,驱动其同步提升专业技能与教学素养。这种双轨制管理模式不仅能筛选出综合素质优异的带教者,更为整个传承系统注入持续改进动能[2]。
(二)能力提升机制
1、开展系统化的带教培训
强化学长指导能力需要构建规范化培养体系,建议院校采用工作坊与专题培训结合模式,课程架构需覆盖教学方法、沟通策略、心理干预及团队协作领域,帮助学长建立基础教学素养。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往届优秀学长参与分享,依托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帮助学长掌握集训指导的实务技巧。系统化培养既提升知识传递效能,又深化责任主体意识,促进学长主动担当枢纽角色,在教师与新生之间形成稳定的传导纽带 [3]。
2、设置带教手册与操作流程(SOP)
建议编制标准带教指导手册(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配置训练计划框架、任务拆解图表、典型问题库及技能评估体系,协助学长系统规划训练节奏和教学重点;建立带教日志制度,要求每日记录指导情况与学员动态,便于教师即时优化辅导策略。结构化管理方案既能缩短新晋学长适应周期,又能推动经验资源结构化沉淀,最终搭建模块清晰、可迭代升级的传导式育人体系。
(三)过程管理创新
1、构建“学长- 学员”结对跟踪机制
深化“传 - 帮 -”模式的精准性与实践价值,需构建师生间的定向追踪体系,明确的一对多匹配模式强化带教者使命意识,促进个性化辅导落地。制定符合学员能力层级的专属培养方案,全面追踪发展轨迹。教师团队按周期核查培养实效,及时提供资源配置优化方案,这种结构化带教网络巩固师生联结强度,高频互动机制使训练流程可视化、可回溯、可延续,为技能发展数据库的创建铺设基础。
2、实施周期性成果检验与双向评估
集训体系需植入递进式里程碑节点,建立展示- 反馈融合的循环管理系统。各阶段组织技术实操演示、项目实践考核或理论答辩环节,既验证知识吸收度,又生成带教质量分析参数。配套匿名评分机制采集学员对带教策略的体验反馈,驱动教师优化指导框架与资源配置。设置“梯度进步标兵”等动态激励符号,激活师生协同进化动能。
结语:
综上所述,“传- 帮- 带”模式在中职技能竞赛集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学长制”支持下更具活力与延续性。但其发挥效能的前提在于制度保障的完善、能力提升机制的健全以及过程管理的科学化。通过明晰职责、规范操作、强化培训与激励体系,可推动带教过程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促进技能传承的系统化与成果的沉淀。
参考文献:
[1] 顾颖娴 . 传承·赋能·嬗变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职学长制实践探索——以 XXX 学校为例 [J]. 奥秘 ,2024(33):193-195.
[2] 凤贝贝 , 黄洋 , 王锦谟 , 等 . 基于 CDIO 理念的学长导师制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J]. 科学咨询 ,2024(16):173-176.
[3] 郑欢华 , 黄聪敏 .“导师学长制”在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J]. 广东教育 ,2024(15):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