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程改革下个性化作业的实践应用

作者

李雪雪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 030024

一、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传授,更强调价值引领、法治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该学科的作业设计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机械、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学习兴趣不足。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新课标要求,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探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策略与实践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二、个性化作业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提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作业设计应略高于学生的现有能力,以促进其认知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个性化作业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二)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传统作业往往偏重语言和逻辑智能,忽视了其他智能类型的发展。个性化作业应结合学生的智能优势,设计多样化的任务形式,如辩论、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作业设计应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避免机械重复训练。”新课标强调,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个性化作业应注重情境化、生活化和跨学科整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的解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个性化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分层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体可分为:

1. 基础层作业(适合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2. 目标: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习信心

案例:在“遵守社会规则”单元中,设计填空题:“社会规则包括

3. 提高层作业(适合中等水平学生)目标:提升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案例:提供校园欺凌案例,要求学生分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并提出解决方案。4. 拓展层作业(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目标: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案例:设计“社区法治宣传”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制作宣传海报并进行宣讲。

(二)项目式作业设计

项目式作业是以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整合知识、发展能力。例如: 主题:“生命教育微电影创作”(七年级“生命的思考”)

任务分解:剧本撰写(语言智能);场景拍摄(空间智能);配乐制作(音乐智能);成果展示(人际智能)。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小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 + 成果评价(作品质量、创意性)。

(三)跨学科作业设计

跨学科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提升综合素养。例如:“法治 +历史”作业(学科整合道德与法治、历史)。任务:对比《唐律疏议》与现代法律,分析法治观念的演变;“道德 + 信息技术”作业。任务:制作“网络道德”主题的H5 互动页面。(学科整合: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

在某实验校八年级实施个性化作业一学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对比发现:学生作业完成率从 72% 提升至 89% ,课堂参与度提高 40% ,法治实践能力测评优秀率增长 22% 。

(二)现存问题

1. 部分教师对个性化作业的理解不足,设计能力有限。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个性化作业设计培训,难以突破传统 " 抄写 + 习题 " 模式。部分教师将分层作业简单理解为 " 减少题量 ",未能真正体现难度和类型的差异化。工作量激增:设计多版本作业、批改个性化作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教师普遍反映 "力不从心"。

2. 家长对新型作业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家长更关注分数,对实践类、跨学科作业的实效性存疑。调研发现: 62% 的家长认为 " 书面作业更能提高考试成绩"。

3. 个性化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大,项目式作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但初中生普遍存在依赖教师指导的现象。分层作业可能让学生产生" 被分类" 的负面情绪,如基础层学生自卑、拓展层学生骄傲。

(三)改进建议

个性化作业的困境折射出传统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型的阵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协同、制度创新的多维度改革,而非仅停留在作业形式上的变化。

1. 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个性化作业设计工作坊。提升教师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需要构建 " 培训 - 实践 - 研究 - 支持 " 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重点在于:转变作业观念:从" 教学附属" 到" 育人载体" ;发展设计思维:掌握差异化设计方法论;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2. 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会说明个性化作业的意义。开发虚拟实践平台(如线上模拟法庭)弥补资源缺口。

3. 制度创新:建立“知识 + 能力 + 态度”三维评价标准。构建" 三维评价量表 "(知识掌握 / 过程表现 / 成果创新)。赋予教师作业设计自主权,建立弹性管理机制。

五、结论

个性化作业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通过分层作业、项目式作业和跨学科作业等形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其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作业平台的应用,推动个性化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