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探讨

作者

饶梦莹

崇阳县实验小学 湖北咸宁 437500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倡导教师改变课程的内容,摒弃仅注重书本知识的缺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经验。在此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工作。既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够优化当前课堂教学方式。

一、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强调兴趣是陪伴学生学习最好的小伙伴,可以为其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促进其主动学习。因此,基于兴趣的引导,能够逐步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或课外的学习活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提高数学学科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在以往的高段数学课堂上,惯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的口头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此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不论学生是否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渐渐地导致学生出现负面的情绪,影响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培育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的方式,调整数学学科教学方式的合理性,从而改善不利于学生的教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分析

(一)设计趣味游戏教学活动

总有人认为数学是十分枯燥的,且难以坚持的,这只是一种偏见。其实只要更新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就能够逐步改善学生看待数学课程的态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思的趣味游戏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杂糅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潜移默化地灌输到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环节带动学生,使其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六年级上册《圆》一节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希沃白板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游戏。如使用“课堂活动”功能,创建“恐龙世界”游戏模块。在该模块中,教师可以分别输入若干文本框内容,可以从教材中选材,将零星的知识点输入其中,设定游戏时长。随后在课堂内,每次游戏可以选择两名学生,分别代表左右两侧的小恐龙。当游戏开始时,左右两侧的学生,需要判断从上往下掉落的文本框内容,是否符合圆的特征。若符合,用手点击电子白板屏幕。若答对,会增加 1 积分,反之会扣除 1 积分。由此可见,在这场游戏活动中,许多学生可以从游戏设定的条件中了解关于圆的知识。并且在与其他同学互动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互相协助学习

在一般的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较为独立且封闭的,且会依据学生个人学习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即优秀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落后的学生越来越滞后,对数学学科学习失去积极性。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课外互相协助学习。不仅有利于改善同学间的关系,让学习慢慢变成一个快乐的事情,提高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而且为提升学习效率提供便利的条件,在课堂内营造易于学习的环境。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课时,能够在提出若干需要探究的问题后,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小团体,针对问题互相交流,提出有意义的意见。如关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点,可以翻查课本或者肉眼观察,各自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围绕异同点交流,在差异中加深对异同点的学习深度。另外,除了互相帮助探讨外,可以适当地引导互相辩论,围绕某个观点,让若干小组互相争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增进对该部分知识的了解。

(三)丰富教学素材的多样性

在相对较为传统的高年级数学课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的教学素材,大多是文字形式的内容,如习题演示、知识点讲解等。虽然简单明了,但是难免缺失趣味,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显得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制作、设计教学素材的时候,丰富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多变的素材,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感兴趣,进而可以转化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一节课时,利用教材中涵盖的知识点,可以制作用于教学的 PPT 演示文档,其中可以穿插若干种形式各异的教学素材。如在列算式的时候,可以在文档中插入多彩的文本框,再逐个输入不同的算式。在罗列处罚的基本概念时,可以使用“缓慢进场”的效果,将包含该段文字的文本框,缓缓呈现在屏幕上。由此可见,在增加教学素材的多样性后,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度显著提升,在课堂上显得更为积极,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四)应用跨学科教学方式

所谓跨学科教学,是指在原学科的基础上,跨越学科壁垒,将其他课程学科的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利于思考课程中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内容融合后,数学课程的内容不再单调,能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内容及形式,进而易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课时,可以结合美术课程的内容,设计综合教学活动,让学生增强学习体验感。在学习长方体及正方体的基础特征时,可以要求每名学生拿出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纸上画出若干符合两种特征的图案。如有些同学会将多个长方体环环相套,然后涂上不同的颜色。在此过程中,既能够了解两种图形的构成条件,又能够增强体验感,提升学习兴趣。另外,在跨学科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让学生能够感知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其能够产生较强的积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形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利条件,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绍华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J]. 智力 ,2024, (31): 160-163.

[2] 邢艳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J]. 学苑教育 , 2024, (26): 22-24.

[3] 许信义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研究 [J]. 智力 ,2024, (14):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