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策略
王宁
身份证号:210122199603274216
引言
乡村景观环境作为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其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生态质量与文化氛围。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两方面出发,系统研究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力求提出具有操作性与推广价值的具体方案。
一、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内涵与意义
地域文化符号是指特定地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文化元素。其表现形式包括建筑样式、传统图案、民俗活动、手工艺品、地方语言与风俗习惯等。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地方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也是区分不同地域乡村景观风格的重要依据。在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引入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有助于延续与传承地方文化传统,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千村一面”现象。通过将传统建筑元素、雕刻图案与民俗活动融入景观设计,使乡村景观空间具备鲜明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气息。其次,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地域文化符号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能够激发居民对故土的情感认同与保护意识,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发展。再次,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随着文化旅游热潮兴起,游客对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需求日益增长。以地域文化符号为核心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丰富旅游资源类型,还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与消费行为。最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实现。地域文化符号多蕴含生态智慧与传统工艺,合理运用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落地。
二、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如何科学、系统地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遵循一定原则。首先,坚持真实性与原真性原则。地域文化符号应来源于真实的地方历史与文化传统,避免盲目嫁接与生硬拼贴。无论是建筑样式的还原,还是传统图案的应用,均应在尊重原始形态基础上进行适度艺术化处理,确保文化符号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其次,坚持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应从整体布局与空间组织角度出发,将地域文化符号贯穿于道路系统、绿地布局、水体配置与建筑风貌等各个方面,形成风格统一、层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再次,坚持创新性与时代性原则。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需求,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利用现代材料与工艺重塑传统图案,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功能需求结合,形成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的景观效果。最后,坚持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应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目标,避免因过度装饰与不合理布局破坏原有生态格局。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与生态系统特征,合理配置植被、选用绿色材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空间布局、景观小品、公共设施与导视系统等方面。在空间布局方面,应依据地方传统聚落形态与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合理规划。例如沿袭传统院落式布局、山水环绕式布局与轴线对称式布局,将地方建筑风貌融入整体空间构架。在景观小品方面,可通过雕塑、壁画、标志性建筑与传统工艺品展示等形式体现地域文化符号。雕塑可采用当地传说人物、历史事件或典型动植物形象,壁画则可描绘地方风俗与民间故事。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应注重与地域文化符号的融合。座椅、灯具、垃圾桶与公厕等基础设施造型可借鉴地方传统工艺与装饰元素,使其实用功能与艺术效果兼具。在导视系统设计方面,应结合地方语言、传统书法与图案符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标识系统。例如在路牌设计中融入传统图腾元素,或采用地方方言拼音标注提升文化氛围。此外,还应注重地域文化活动空间的设置,如农耕文化展示区、民俗活动广场与地方节庆场所,通过景观环境与社会活动的结合,增强文化体验感与参与感。这些具体应用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整体美感与实用性,也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四、地域文化符号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
为验证上述设计原则与应用路径的实际效果,本文选取福建省某传统村落改造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该项目以“闽南古厝”为核心地域文化符号,通过系统性设计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功能融合的统一。在空间布局方面,项目沿袭传统“围屋”结构,结合现代交通需求优化道路系统,形成“环形 + 放射”式空间组织模式。在景观小品设计方面,采用闽南红砖雕花与灰塑工艺,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门楼、石狮与风雨廊,增强文化氛围。在公共设施设计方面,采用竹编与石材结合的座椅、带有闽南剪纸元素的垃圾桶与导视牌,既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又具备良好的艺术效果。在地域文化活动空间方面,设置农耕体验区与民俗表演广场,定期举办地方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经过两年实际运营,项目不仅实现了村庄面貌的显著改善,还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提高 30% 以上,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明显增强。该案例充分证明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五、结论
本文围绕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策略展开系统研究,明确了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意义,总结了真实性、整体性、创新性与生态性四大设计原则,并提出了从空间布局、景观小品、公共设施与导视系统等方面入手的具体应用路径。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该策略在提升乡村景观品质、促进文化传承与推动经济发展的显著效果。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地域文化符号资源的系统性整理与数字化保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实现文化符号的多维度传播与创新应用。同时,应推动多方参与机制建设,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景观设计与管理,形成协同治理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不断完善与创新,基于地域文化符号的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将为我国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加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邵宏睿 , 颜晖艳 , 许建林 , 等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分析——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研究 [J]. 台湾农业探索 ,2024,(06):73-82.
[2] 李博男 , 肖宏宇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吉林省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J]. 艺术教育 ,2024,(12):262-265.
[3] 郑侃, 贺海芳, 高嘉伟. 文旅融合背景下城郊型乡村景观更新设计[J].丝网印刷 ,2024,(22):79-81.
[4] 元博 , 张义 . 地域文化视角下海南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N]. 中华建筑报 ,2024-11-2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