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郝利静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

引言:

化学学科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有些中职化学教师觉得,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更好应对考试并且推动自己的发展,对于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在实际教学时,大部分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很少会去思考化学知识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也没有把它纳入平常的教学范畴当中。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问题

当下中职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融合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多种化教学手段的支撑,教师一般采取单向灌输的方法,重视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知识的传授,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的状况。

(三)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挖掘浅显

尽管中职化学教材里包含了一些环境主题内容,不过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对这些内容深入挖掘并加以整合的程度不够充分,课堂教学仍然处于浅层次阶段,教材里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有关环境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把环境教育理念融合到化学课程体系当中,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以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从而塑造起科学的环保观念,在此期间,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渐渐明白自身行为给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具体作用机制,而且会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践行节能减排举措,比如改良水资源利用途径,控制电力消耗,削减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数量等等。

(二)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能引导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聚焦环保目标,比如探究减少实验废弃物排放的方法、设计绿色化实验方案等。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还能激发其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何将化学知识与环保需求结合,研发更环保的实验技术或替代试剂,为后续职业实践中的绿色生产创新奠定基础。

(三)强化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环境教育融入中职化学教学,能让学生以科学视角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如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数据客观评估污染物的产生机制。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行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联,促使其树立“绿色化学”理念,明确自身在未来职业岗位中肩负的环保责任,主动将社会责任融入职业规划,在化工生产、检测等岗位中坚守环保底线,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三、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中职化学教材里蕴藏不少环境教育资源,除了传统知识点外,还可从药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及过期药品处理等医药全流程挖掘关联内容。

在“药品生产”相关章节教学时,结合化学合成反应原理,剖析原料药生产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例如讲解抗生素合成工艺时,可引入某制药厂因未妥善处理含硝基化合物的生产废水,导致周边土壤重金属超标、地下水硝基浓度超标,致使农作物减产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绿色合成工艺对降低污染的意义,同步关联教材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的分离提纯”等知识点,说明废水处理中中和反应、蒸馏净化的具体应用。

“药品储存”教学可衔接“化学试剂的保存”知识点,重点分析特殊药品的储存要求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讲解硝酸甘油等易挥发、易氧化的药品时,强调密封避光储存的必要性——若储存不当导致挥发,不仅降低药效,其化学成分还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有毒物质,污染室内空气;对于剧毒药品,需结合教材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内容,说明专用储存柜的防泄漏设计,以及泄漏后如何用特定化学试剂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药品运输”环节可联系“物质的性质与运输安全”知识点,以冷链运输中的制冷剂为例。讲解干冰运输时,除说明其制冷原理,还可引入某运输公司因干冰包装破损导致大量二氧化碳泄漏,引发局部温室效应加剧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优化包装减少损耗;对于易燃易爆药品,结合教材中“燃烧与灭火”原理,分析运输过程中防静电装置、防爆容器的设计原理,强调防止泄漏引发火灾或土壤污染的重要性。

“药品销售”环节可结合“化学与生活”章节,聚焦过度包装问题。展示某药店销售的保健品采用多层塑料、泡沫包装的实例,引导学生计算包装材料占比,结合教材中“合成材料”知识点,讨论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包装材料的降解难度,提出改用可降解植物纤维包装、推行简约包装的方案,设计课堂辩论环节探讨“销售包装与环保成本的平衡”。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选择化学领域里的典型环境问题当作教学案例,像“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剖析案例的时候,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化学原理,从而让学生系统认识化学物质给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2. 小组讨论法

环境化学学科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展开分组讨论,比如“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策略”“生活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这类专题探究,通过互动交流,学生的理论认识得以加深,思维宽度被拓宽,共同去构筑解决办法,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做有关垃圾分类主题的社区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向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以及意义,学生要负责规划并制作宣传海报及指导手册,并且要在现场向居民详尽讲述各种废弃物的分类依据以及处理方法,此类活动有益于改善社区民众的环保观念,而且有益于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认识,推动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技能加以应用。

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河流、本研究把湖泊及其他水体当作实验样本,制订并执行一套围绕水质监测展开的实践教学计划,学生通过理论讲解同实验操作相融合的学习方式,全面掌握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测定水体 pH 值,溶解氧浓度以及重金属含量等关键参数的方法,这门课程想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区域水环境的特点,剖析水质变动的推动要素,进而给出恰当合理的改良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教学中,中职化学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环境教育更好地融入化学教学中,为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虎林 . 中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J]. 新课程 ,2022,(39):140-141.

[2] 季丽娜 . 中职学校渗透式环境教育教学设计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3.

[3] 宋清雪 . 中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研究 [D].南宁师范大学 ,2023.

[4] 文映娣 . 绿色化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