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汉代中原地区铁农具的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其雪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201

一、铁农具的类型

(一)耕垦工具

开荒是农业活动的开始,是农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荒做得好才能让农业良好发展。在开荒过程中,开荒农具是不可缺少的,极大的提高了开荒效率。斧与锯是重要的两大开荒农具。《释名》中:“斧,甫也;斧,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斧的使用源远流长,西汉以前,斧在农业和军事上的使用几乎平分秋色,甚至混用,到了西汉时期战乱结束后,斧在战斗中的地位降低,更多的用于农业与家庭生产。锯在《汜胜之书》麻子篇中有“获麻之法,霜下实成,速斫之,其树在者,以锯锯之。”锯主要用来锯断枝条,在开荒过程中和斧的使用方式不同,砍伐效果略低于斧。但是它们都在开荒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荒地被开垦成良田之后,便可以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此时耕种工具必不可少。汉代的耕种农具主要有铁犁、铁镢以及铁锸。铁犁主要用于松动土壤、开沟起土。这些类型铁犁的普及也带来了耕作技术—铁犁牛耕的革新,如二牛一人犁耕法,铁犁与牛耕的结合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极大提高耕作效率。铁镢是汉代农家常备的挖土农具,主要用于翻地、疏松土壤、去除杂质,让土壤里的养分均分,有利于深耕。铁锸是翻土开沟或者松土的重要农具。总而言之,汉代铁农具耕垦工具种类繁多,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除草工具

一块良田成功耕作之后,并不是大功告成,后续仍然需要除草、施肥等一系列维护作业。汉代除草工具主要有铁锄和铁铲。铁锄是汉代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除草工具,其主要用于除草和松土。它主要可以分为六角形锄、锄板、曲柄锄等。六角形锄它背部呈梯形或拱形,下半部分是横向长方形,上半部分居中位置,有方形或矩形的横銎,这种锄在除草过程中不容易伤害到农作物。锄板它体态扁平,厚薄均匀,只有刃部较薄,这有助于农民在除草时更省力、高效。曲柄锄它曲柄设计有助于增加工具的杠杆作用,减轻使用者的劳作强度。铁铲在汉代农业生产中不仅用于铲土,也常用于除草,生产效率很高。

(三)收割工具

收割农作物是农业生产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收割效率不高,那么之前的种种农业作业都失去了意义,汉代铁农具收获工具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还减少了在收割过程中的浪费。汉代的铁质收割农具包括镰刀、铚刀以及铡刀。镰刀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收割效率。铚刀主要用来摘取麦、稻、粟等结穗作物。铚刀的设计使其能够轻松摘取作物,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铡刀可以用于铡下禾穗,也可以铡碎饲料。

总体来说,汉代铁农具在耕垦工具、除草工具、收割工具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汉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二、铁农具的发展情况

铁农具在汉朝的普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先在中原地区普及,随后向周围地区扩散,从西汉到东汉普及范围也是慢慢增大。在西汉初期,铁农具并未广泛使用。尤其在汉武帝之前的时期,尽管冶铁业已经兴起,但铁器主要用于铸造兵器、钱币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用于农具的铸造相对有限。在这个阶段,虽然铁农具已经投入农业生产中,但是木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从汉武帝时期至东汉中期,随着对边远地区战争的胜利和巩固边地政治与军事控制权的需要,汉朝开始大力推广和发展边地农业。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先进铁农具或生产铁农具的技术被带入这些地区,从而推动了铁农具的普及。此时汉朝政府也推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如设立“铁官”管理冶铁生产,提高了冶铁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铁农具的制造和普及。

到了东汉后期,铁农具的普及程度更高,真正实现了农业铁农具化。此时,铁农具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发展,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如陕西长武县丁家机站、渭南市田市镇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该时期,铁农具的技术进步明显,铁农具的制造更加精细和高效。

三、铁农具发展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汉代铁农具的使用及普及,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使农业生产工具从木、石、铜等材质转变为更加坚硬、耐磨的铁材质,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铁农具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铁农具的发展和普及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铁农具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成和收入,从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繁荣也使得人口有所增长,中原地区一直到唐末安史之乱以来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农具的发展,铁农具的普及不仅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扩展到周边地区,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在农业技术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为边疆地区开发提供助力。

结语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铁农具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农业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铁农具,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质量和种类上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变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此外,铁农具的广泛应用还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汉代铁农具的发展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农业发展的基础,也为中原地区经济几百年的领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撰:《釋名疏證補》第二十一《释用器》,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 301 页。

[2](汉)汜胜之撰、石声汉释:《汜胜之书今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年,第 16-32 页。

[3] 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88-199

[4] 刘庆柱. 陕西长武出土汉代铁器[J],考古与文物,1982,(1):32。

[5] 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鹤壁鹿楼冶铁遗址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48。

[6] 杨潇雨,中原地区西汉时期铁农具研究[D],郑州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其雪( 2000.8-) ),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