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家长焦虑的缓解策略及实践研究
王蓉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幼小衔接不仅是儿童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家长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期。在面对子女即将进入小学的转折节点时,家长常因信息不对称、教育观念差异与预期落差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在普惠民办园家长群体中更为显著,其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资源获取能力及对政策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使其在衔接过程中易出现不安与迷茫的情绪反应。焦虑情绪不仅影响家长本身的行为表现,也会通过家庭氛围、沟通方式与期望设定间接作用于儿童,使儿童的适应性下降,甚至形成对学习与环境的负面认知。因此,探索有效的缓解策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聚焦普惠民办园家长焦虑现象,探讨其成因逻辑与教育影响,在分析现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实践路径,以期为普惠园幼小衔接工作的心理支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操作参考。
一、家长焦虑的生成逻辑与表现特征
家长焦虑的产生具有深层的社会心理根源。首先,教育政策与制度变化的不确定性容易加剧家长的安全感缺失。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门槛日益标准化、流程化的背景下,部分家长对是否“准备好”的判断过于主观,容易在无形中放大担忧,转化为对园所教学安排与孩子能力状态的持续质疑。其次,社会竞争压力促使部分家长在孩子尚未入学前就陷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预设,将衔接阶段异化为学科能力提前训练的战场,从而背离衔接教育的本质目标,导致行为过激、沟通不理性。
焦虑的表现多样,既包括情绪层面的紧张、烦躁、恐慌,也包括认知层面的误解与固执,如对园所安排提出过高要求、对教师专业能力缺乏信任等。同时,行为层面上表现为过度干预、频繁投诉、极端控制等形式,严重影响园所正常教育秩序与家庭教育氛围。对于儿童而言,家长的不稳定情绪往往传导为任务压力或行为束缚,使其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形成对学习的抵触与不安。因此,正确识别家长焦虑的生成路径与外显形式,是园所开展干预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普惠民办园焦虑问题应对中的困境与误区
面对家长焦虑,普惠民办园普遍存在应对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多数园所在管理层面缺乏专门的心理支持机制与沟通协调体系,教师在面对家长情绪激烈或质疑频繁时,往往依赖个体经验处理,缺乏统一策略与专业引导,易造成家园关系的紧张甚至冲突升级。同时,部分园所将焦虑视为“个别家长问题”,忽略其广泛性与群体性特征,未能将其纳入衔接教育体系的整体考量,导致应对措施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与延续性。
在实践路径上,也存在策略误区。一方面,园所倾向于以“告知性”应对方式平息家长情绪,忽视其背后的情绪来源与心理诉求,未能从根本上化解不安。另一方面,部分园所通过加大课程训练强度、引入小学教材等方式迎合家长焦虑,却反而激化了学习焦虑与教育误区,使儿童发展节奏被打乱,教学目标也趋于功利与短期化。此外,园所与小学之间缺乏联动反馈渠道,使家长无法通过后续教育系统验证前期准备的有效性,从而不断强化不确定感。因此,破解家长焦虑问题,需从园所组织机制、教师专业支持与家校协同路径等方面进行系统重构。
三、基于共情理解的教师支持与家长教育路径
缓解家长焦虑的核心在于建立情绪理解与教育认同的双重信任机制。教师作为家园沟通的第一接触点,应具备基本的心理支持素养与共情能力,能够通过倾听、反馈、引导等方式对家长表达的不安情绪给予专业回应。在家长咨询过程中,教师不应仅止于事务性答复,更要主动解释教育安排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儿童发展规律,引导家长将关注焦点从短期成绩转向长期成长,从认知误差转向理解与接纳。
园所应通过组织家长沙龙、亲职课堂与成长型家校会议,提升家长对教育政策、儿童发展特点与科学育儿理念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在衔接阶段,应重点向家长讲解学习准备、习惯养成、情绪调节等多维指标对儿童适应性的综合影响,使其从知识灌输的单一视角中走出,形成多元发展的共识认知。通过教师主导、家长参与的互动性教育机制,激发家长对园所育人理念的理解与信任,为缓解情绪与稳定行为奠定认知基础。
四、构建家园协同与环境干预的支持体系
焦虑的缓解不仅依赖教师引导,还需依托于系统性支持网络的建设。园所应建立起以信息透明、行为开放与反馈闭环为特征的沟通机制,通过设立固定家长沟通日、儿童发展报告机制、园所参访体验等方式,增强家长对教育流程与儿童表现的可视化理解,降低其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猜测与焦虑。特别是在大班阶段,应设置专门的“衔接准备月”或“适应观察期”,由教师协助家长梳理儿童个体发展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衔接方案,并通过持续跟进反馈调整路径,构建动态化教育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环境亦是情绪干预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家长在家庭中营造温和、稳定、可控的育儿氛围,弱化任务压力与比较心态,增强对儿童差异化发展的接纳与尊重。同时,应通过园所与小学之间的联动机制,推动小学反馈系统向园所开放,使家长能够从小学教师的角度理解入学适应的真实标准,减少盲目焦虑与过度准备。此外,借助社区资源与社会支持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家长互助网络与公共教育宣传,也是缓解群体性情绪波动的有效补充手段,有助于构建更为稳固的家园合作共同体。
结语
家长焦虑作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常见心理现象,既反映了家庭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暴露出教育资源传递、政策理解与育人理念之间的脱节。特别是在普惠民办园背景下,这种焦虑更呈现出群体性、多样性与易激化的特征。缓解焦虑不能仅靠临时安抚与事务性沟通,更需在制度、认知与关系层面构建多维度的支持体系。通过教师共情能力的强化、家长认知教育的推进、家园沟通机制的制度化以及教育信息的透明共享,方能实现家长情绪的有效安抚与行为的理性转化,为儿童顺利过渡小学阶段营造积极、稳定、协同的教育环境。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型与专业干预路径,使家园合作从功能配合迈向深度融合,共同推动衔接教育迈向科学、规范与温情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陈小贞 . 幼小衔接中多方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协同干预策略研究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5,26(06):107-109.
[2] 管艳 . 家长教育焦虑对幼小衔接的影响 [J]. 好家长 ,2024,(34):96.
[3] 祖静 , 滕婉琪 , 刘安琪 , 等 . 幼儿园大班家长焦虑状况特征及类型分析 [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03):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