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普惠民办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中“前读写”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整合策略

作者

祁晔彤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教育路径中的关键过渡期,不仅关乎学业准备,也涉及社会性调适。在大班阶段,儿童面临从游戏性学习向学业性任务的过渡,“前读写”能力的发展为其进入小学后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而社会交往经验则保障其在新环境中的人际适应与规则遵守。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普惠民办幼儿园由于资源、师资与制度支持方面的局限,在实施衔接教育时往往存在重认知轻社会性的偏差,忽略了读写准备与社会经验之间的互动性,未能形成融合发展的支持体系。为此,亟需以整合视角审视两类能力的协同建构路径,探索普惠背景下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提升幼小衔接的整体效能。

一、“前读写”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的协同发展基础

“前读写”能力主要包括语音意识、词汇理解、书写兴趣及符号认知等方面,是儿童学业性语言学习的前提。在大班阶段,这些能力通过游戏性活动、语言互动及初步书写练习逐步发展,形成对语言系统的初步掌握和使用意愿。而社会交往经验则是儿童在与同伴、教师及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情绪调控与角色认知等综合能力,体现了儿童社会适应与人际理解的发展水平。两者虽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高度关联。语言的使用依赖于社交环境的丰富性,社会交往的有效性也受限于语言能力的表达水平。

尤其在幼小衔接阶段,儿童逐步进入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场景,“前读写”能力为其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工具支撑,而良好的社会交往经验则帮助其建立学习规则意识与课堂适应能力。若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儿童可能在表达需求、理解指令或参与合作中遭遇障碍,进而影响社交信心与情绪稳定;反之,若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即便具备一定的读写准备,也可能在规则认知、角色转换或群体互动中陷入困境。因此,促进两者协同发展,不仅是能力结构的整合需求,更是儿童入学适应性的根本保障。

二、普惠民办园在能力整合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前读写”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协同发展已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普惠民办幼儿园仍面临明显的整合障碍。一方面,课程设置偏重知识性内容,教学目标更注重语言材料的识记与书写技能的初步形成,较少关注语言在社交中的实际功能,导致语言学习脱离真实情境,读写能力与交往能力难以融合。另一方面,教师常采用分领域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与社会性发展割裂,使儿童在语言任务中缺乏互动支持,在社会活动中又缺少语言表达的动力与工具。

此外,师资水平不均也是关键制约因素。许多教师缺乏系统的衔接教育培训,对“前读写”能力的内涵理解不足,难以将其与社会交往有效整合,教学实践中往往流于机械化训练。同时,评价方式侧重静态指标,如书写整洁度、拼音正确率,忽视互动中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加剧两类能力的割裂趋势。再加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薄弱,家长对衔接准备的理解片面,重知识预习、轻情绪引导和交往经验,缺乏与园所协同的基础条件,最终使“前读写”与社会经验发展路径脱节,影响儿童整体适应力的系统建构。

三、基于课程融合与情境设计的实践路径构建

在实际操作层面,推进“前读写”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的整合,应从课程目标设计、活动组织方式与教学情境安排等方面入手,构建融合型教学体系。课程目标需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将语音识别、词汇积累等“前读写”内容置于交往互动的真实语境中,使语言学习自然服务于表达、合作与解决问题等社会性活动之中。课程结构也应从分科向主题转变,通过情境化任务串联语言与行为,让儿童在有意义的社交任务中进行语用训练,提升语言学习的功能性与情境感。

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避免机械训练,强化儿童自主参与与交往协作的成分。教师需在游戏、讨论与表达性活动中嵌入“前读写”目标,同时引导儿童在同伴互动中使用语言策略表达观点、倾听他人、解决冲突,使语言发展与社会技能同步提升。教学评价也应适度转向动态观察与情境表现,关注儿童在活动中语言表达的主动性、情绪调节的稳定性与人际合作的协调性,而非仅以书面成果衡量发展水平。此外,应丰富阅读材料与书写媒介,提供多元化、开放式的语言输入环境,激发儿童表达欲望,引导其将语言能力自然过渡至交往经验之中,形成稳固的综合能力结构。

四、协同机制推动教师、家长与环境的资源整合

能力整合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更依赖于支持系统的多元协同。教师作为实施者,需具备整合思维与跨领域教学能力。普惠民办园应强化教师培训机制,使其理解“前读写”与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提升融合两类目标的教学能力。同时建立跨班级教研机制,推动经验交流与理念统一,提升园所整体协同水平。

家庭作为儿童经验的延伸空间,应参与能力整合过程。园所可通过家长培训、家庭作业与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在家庭中提供语言与社交支持,如家庭阅读、生活对话等,使儿童在熟悉环境中积累表达与交往经验。家长应认识到语言发展不仅关乎识字书写,更是情绪表达与社会适应的基础,应营造温和、互动的语言氛围,与园所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环境建设亦是关键支点。园所应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设置语言表达区、合作活动区与自主阅读角,让儿童在自由探索与交往中建构能力。尤其在过渡期,应有意识地引入接近小学规则的教学场景,使儿童提前适应社交节奏与行为模式,缓解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唯有将教师、家庭与环境资源有效整合,才能构建稳定的能力融合平台,推动“前读写”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的协同发展。

结语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前读写”能力与社会交往经验作为认知发展与社会适应的核心支柱,需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深度整合。普惠民办幼儿园在推进这一融合过程中,既面临课程结构单一、师资支持有限的挑战,也拥有灵活教学与家庭互动基础良好的优势。要真正提升儿童的入学适应能力,应打破能力孤立发展的路径依赖,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家园协同与环境构建等层面出发,构建融合互动的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普惠教育背景下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使儿童在语言认知与社会交往两个维度上同步发展,为顺利步入小学生活奠定坚实而稳定的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敏谊 , 张祎 , 王诗棋 , 等 . 幼小衔接阶段儿童的屏幕时间、纸读时间与早期读写能力的关系研究 [J].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1,9(2):102-108.DOI:10.3969/j.issn.2095-4301.2021.02.005.

[2] 黄晓雅 . 幼儿园大班前书写教育活动实践研究 [D].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4.

[3] 秦凤霞 . 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J]. 大武汉 ,2024(9):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