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民办幼儿园幼小衔接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支持策略
黄蓉
东胜区东方幼儿园 017000
引言
普惠民办幼儿园在实现教育公平、扩展学前教育覆盖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学业压力的逐步上移,幼小衔接成为家长和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在这一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学校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及人际交往技能。然而,部分普惠民办幼儿园因经费紧张、师资结构薄弱、家庭支持有限等因素,导致社会性教育滞后,儿童在入小学时出现焦虑、退缩、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等问题。因此,研究如何在普惠民办园幼小衔接中有效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支持体系,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具有显著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普惠民办幼儿园在社会性发展中的现状与挑战
在普惠政策推动下,大量民办幼儿园转型为普惠性机构,其学位覆盖力显著增强,但在质量保障方面仍存在短板。儿童社会性发展在园所教育实践中常被边缘化,一方面源于教师对社会性发展内涵理解不深,缺乏针对性指导策略;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侧重认知与语言领域的教学目标,使得社会性活动如合作、规则意识、情绪表达等被淡化。在现实条件下,部分普惠民办园面临师资结构单一、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对儿童社会行为识别、干预及引导能力不足。此外,由于公办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部分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的民办园受制于资源匮乏,无法有效实施针对性社会性教育,导致教育服务功能弱化。
与此同时,家长对社会性教育的认知偏差也加剧了这一问题。部分家长将幼小衔接等同于知识预备,忽视了社会性作为儿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基础构成。在缺乏系统支持与明确导向的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之间缺乏互动与协同,儿童在规则认知、同伴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受限。因此,在普惠民办幼儿园这一特殊背景下,儿童社会性发展面临的是园所内部机制、教师能力建设、家庭认知转变等多重层面的复杂挑战,亟需以更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策略予以回应与支持。
二、社会性发展支持的教育生态基础与系统协同机制
社会性发展不仅是个体心理行为的建构过程,更是儿童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习得规范与价值观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需要多方教育力量的合力支撑。普惠民办幼儿园在社会性教育中虽处于前沿,但其教育生态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儿童发展缺乏稳定的互动环境与发展平台。从系统视角看,社会性发展支持应以幼儿园为核心节点,链接家庭、社区与政策层面,构建多维协同的教育支持网络。
在园所内部,应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使社会性发展不再是孤立活动或附属目标,而成为贯穿日常教学、游戏活动、生活环节中的隐性主线。教师作为具体实施者,需通过持续培训提升对儿童社会行为的敏感度与回应能力,从而在情境中开展有效指导。同时,家园合作机制亟待优化,园方应主动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引导家长关注儿童心理和社会性能力的同步成长,建立统一育人语言,减少教育分裂。在社区层面,公共资源应向普惠民办园倾斜,提供情感辅导、心理咨询、师资支持等服务,补足园所发展短板。唯有各方形成联动协同机制,社会性教育才能具备稳定而持久的推进基础。
三、课程与活动设计中的社会性能力嵌入路径
在实践操作层面,课程与日常活动是实现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关键载体。普惠民办园应在课程编制与实施中注重社会性目标的明确表达与过程性支持,将儿童的情绪表达、同伴合作、规则意识等纳入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之中,使其从隐性目标走向显性教学。在教育活动组织中,宜淡化传统认知导向课程结构,转向综合性、情境性、互动性的主题活动组织方式,突出社会性互动的引导功能。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合理设置教学节奏与活动内容,避免教学强度过大而削弱社会性体验。
具体策略包括优化日常环节的社会交往安排,设计更多基于规则的集体活动,以提升儿童规则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鼓励教师在游戏指导中关注个体情绪状态,通过示范、调节与反馈引导儿童表达情绪与处理冲突;加强生活化任务布置,强化儿童责任感与自我管理意识,使其在完成具体事务中形成基本的社会规范意识。课程设计应坚持发展适宜性原则,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性、渐进性、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系统构建其社会性发展结构,使社会性教育融入儿童每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教育的自然渗透与长效影响。
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与家园协同作用的双重强化
教师是社会性支持系统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其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成效。普惠民办园需建立长期、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强化在职培训与教育反思能力,促使教师不仅具备基础保教能力,更能够开展针对性社会性教育的观察、分析与干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在情绪识别、社会行为引导、家庭沟通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成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支持性力量。
家园协同是另一关键环节。儿童社会性发展并非仅依赖园所教育即可完成,家庭是其最初的社会化平台,家庭教育方式将深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模式。普惠民办园应积极推动家长参与教育过程,转变传统“送托—接送”式的被动参与模式,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成长记录分享等手段构建起互动性家庭教育机制。教师应承担起家庭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在科学评估儿童行为基础上,向家长提供具体可行的育儿建议,帮助家长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操作方式。在园所与家庭双向协作的机制下,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路径将更加完整、顺畅。
结语
普惠民办幼儿园在实现教育普及目标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特别是社会性教育的发展。在幼小衔接阶段,社会性能力的成熟与否不仅影响儿童入学适应,更直接关乎其未来学习与生活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从制度保障、课程改革、教师建设、家庭协同等多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社会性发展支持体系。通过明确教育目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普惠民办园社会性教育能力,使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个体建构与社会融合的统一,为后续学习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雪萍 . 河南省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家园共育保障机制研究 [J].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3(2):50-54.DOI:10.13892/j.issn.2097-4035.2024.02.010.
[2] 谭漫 . 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 以 X 幼儿园为例 [D].宁夏 : 宁夏大学 ,2021.
[3] 熊琼 . 幼儿园有效实施幼小衔接的策略 [C]// 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 20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