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冯静
广元市利州区大石初级中学 四川广元 628018

一、初中阶段家国情怀培养的特殊性与现实诉求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情深度剖析
1、认知心理特征:
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期,学生自主表达意愿强烈,不轻易接受家长和老师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受他们认定的“明星人物”(如影视明星、爱豆偶像、成功人士、网络红人等)感染,也容易受朋辈影响。
身份认同需求迫切,这个阶段学生普遍希冀得到同伴和老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不过学业压力和人际困扰带来的情绪波动显著。
2、地域差异教育困境(以广元市农村中学为例):学校地处广元市农村乡镇,学生 95% 以上来源于农村,经济条件贫富差距较大,30% 左右的学校留守学生、贫困学生,30% 左右家庭发生重大变动学生。一方面,广元市有着丰富的三国文化、女皇文化和红色文化,是进行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优良资源。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大多囿于家庭条件所限、个体兴趣单一、学校校本教材匮乏等诸多因素,对上述历史文化的了解只零片爪。
(二)课标与时代要求双重驱
1、课程标准定位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文强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历史教育任务明确要逐步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确立并坚定历史自信。课标明确初中历史需“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时代要求
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根。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从哪儿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如何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曾经的辉煌,我们曾经的苦难,我们曾经的探索,曾经的抗争;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存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哪里?“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历史课堂的实践路径:三维渗透模型
(一)内容重构:乡土叙事具象化

(二)创新教学方法:沉浸式情感体验
1. 多模态情境创设
影视资料重构:播放电影《林则徐》片段,让学生从林则徐等人言行体会中华民族的坚定反抗外来侵略的意志。布置学生撰写“假如我是虎门销烟现场的一名记者》百字短文,触发代际对话。
角色代入实验:模拟近代中国北洋政府外交团在巴黎和会上奔走呼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弱国无外交,从而萌生如何破局的想法。
2. 乡土资源转化策略

家乡广元市非遗项目三百五十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麻柳刺绣、百花石刻、射箭提阳戏、薅草锣鼓 4 个。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有川北知客、麻柳刺绣等。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文化传承手账”书签。创作历史主题的文艺节目并展演,还可以结合广元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旅游资源,为家乡文旅开发写一个策划书。
(三)评价优化:过程性素养观测家国情怀观测双维度:
1. 中华民族认同度
学生在具体历史问题师-生、生-生讨论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认同,例如中国近现代面对列强侵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和反抗精神,具体到家乡,可以讲述广元昭化区云雾村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李化武的事迹。
2. 文明互鉴理性
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文明,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在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可以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文明交往模式的差异。具体到家乡,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广元县志,了解美洲的马铃薯、甘薯和玉米何时传入广元并种植的。
三维评价量表设计:

三、反思进阶:误区规避与教师赋能
(一)实践误区规避

(二)教师赋能
1、共情示范者:教师对历史人物的共情演绎,例如绘声绘色讲述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的场景;讲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历史,展示著名的摄影作品《乔的笑》,通过照片解析中国外交家乔冠华的微表情、动作。
2、思维脚手架搭建者:用“假如你是…”句式促进代际理解,例如,假如你是“一带一路”美丽家乡文化的推广大使,你会主推……;用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 A 的回答,可以看出的确认真思考了的,不仅联系了前面所学,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小 D,答不上来没关系,你试着再看看课本第三段,找找关键词句,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的。”
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需以乡土资源为锚点,情感体验为桥梁,价值内化为归宿。要求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以课程为载体,活化地方历史文化的基因,将抽象的国家民族认同通过具象的历史细节,转化为学生可触摸的精神食粮,唤醒学生的文化基因,在学生心中播下“家国情怀”的精神种子,陪伴并影响学生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