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度教研构建区域作业新样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实践研究

作者

张键

长春市绿园区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长春 130062

   

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强化作业育人功能”的要求,作业改革成为减负提质的关键抓手。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学科仍存在作业功能定位模糊、设计缺乏梯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以系统性教研破解难题。长春市绿园区作为区域教育改革试点,依托“市 - 区 - 片 - 校”四位一体教研管理体系,以“深度学习、深度教研”为核心理念,整合 31 所义务教育段小学的教研力量,通过理念革新、行动赋能、样态创新,探索出区域作业改革的实践范式。本文基于绿园区的实践经验,从教研理念、行动路径、创新样态三方面,阐述深度教研如何赋能小学语文作业高质量发展。

一、基于需求的深度教研理念:“一核三新”引领作业改革方向

绿园区以“问题导向”梳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的三大核心需求:理念局限、方法匮乏、评价固化,进而提出“一核三新”深度教研理念,为作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一)“一核”:以“集优赋能 减负提质”为核心价值

“一核”即聚焦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以“育人为本、适切为先、进阶为要”为内涵,以“作业见证成长”为愿景。通过整合区域优质资源,为学生设计“最适合的作业”,实现作业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转变。

(二)“三新”:重构作业设计与评价逻辑

新理念:从“知识小作业”到“素养大作业”

突破传统作业“碎片化知识训练”的局限,以单元整体教学为载体,设计“基础 + 拓展 + 选择”的立体化作业结构。例如,四年级上册“观察单元”作业分为三层:基础性作业聚焦“理解连续观察的表达方法”(知道- 理解层面),拓展性作业要求“记录生活中的连续观察”(应用层面),选择性作业鼓励“创作观察日记并展示”(综合层面),实现从知识掌握到素养迁移的进阶。

新支架:搭建科学设计的“引导- 实践- 示范- 提示”四维支架

针对教师设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导向性支架”、“实践性支架”、“示范性支架”、“提示性支架”。如四年级下册“曹文轩作品单元”前置作业,通过“阅读迷宫”支架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1-2 本作品,完成“我的发现”“我的收获”导读单,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深度学习链接。

新评价:构建“四维成长”评价模型

创新评价方式,以“达标为基、成长为标、学生为主”,构建“渐进达标成长”、“自我相对成长”、“反馈增益成长”、“多变量推论成长”的立体模型。例如,正阳小学通过“作业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从“基础薄弱”到“自主创作”的过程,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增值性评价,实现评价从“筛选”到“发展”的转型。

二、集优赋能的深度教研行动:四大行动驱动作业品质提升

绿园区以“四级联动、能力提升、管理优化、成果推广”为四大行动锚点,构建“全域参与、全程赋能”的教研生态,推动作业改革落地见效。

(一)四级联合教研行动:构建“市- 区- 片- 校”实践场域

以市级“集优赋能”案例评比为引领,区级“精致作业”系列教研为抓手,片区“集优联动”为链条,校级“作业评优”为圆点,形成四级联动机制。例如,2023 年开展“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主题教研 30 余场,覆盖全区所有小学,提炼出“观察单元”“传统文化单元”等 6 类典型作业案例,形成“问题共研、

经验共享、成果共创”的教研氛围。

(二)设计能力提升行动:精准帮扶与分层培训结合

通过“期初视导调研”诊断问题,“学区主题教研”(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聚焦难点,“送课下乡、送培到校”帮扶薄弱校,“三精”线上教研(精准解读、精细设计、精品展示)突破时空限制。近一年累计培训教师 1200 余人次, 87% 的教师能独立设计分层作业, 65% 的学校开发出校本化作业资源库。

(三)管理能力提升行动:健全校本化作业管理体系

将作业管理纳入学校专项督导,推动各校建立“作业设计 - 审核 - 反馈 -改进”闭环机制。例如,绿园小学成立“作业设计委员会”,由骨干教师、家长代表共同审核作业总量与质量;87 中学小学部实施“作业熔断机制”,对学生反馈难度过大的作业及时调整,确保“减量不减质”。

(四)成果凝练推广行动:培育“绿园先锋”示范群体

通过线上经验交流会、优秀案例集出版、视频课例展示等方式推广成果。2023 年 4 月举办的“精制作业 提质增效”线上交流会,展示了于小涵老师的“生活观察日记”、孙笑主任的“跨学科主题作业”等典型案例,观看量达5000余人次,形成“以点带面、全域共进”的辐射效应。

结论:绿园区的实践表明,深度教研是区域作业改革的“引擎”:以“一核三新”理念破解认知困境,以“四大行动”构建实施路径,以“分层、融合、多元”样态实现育人价值。这一过程中,作业不仅成为“减负提质”的载体,更成为“见证成长”的育人媒介。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协同机制,强化作业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的衔接,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脚手架”与“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2021.

[2] 余文森 .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策略——以小学数学为例 [J]. 人民教育 ,2019(10):50-55.

[3] 崔 允 漷 .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与 教 学 变 革 [J]. 全 球 教 育 展望 ,2018,47(10):53-61.

[4] 长春市教育局. 长春市基础教育三期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Z].2022.

[5] 纪昀 . 阅微草堂笔记 [M]. 北京 : 中华书局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