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智”造,学思“项”融
吴宇文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 350800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AI 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小学语文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模式亟待革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单向知识灌输、过度关注字词解释与机械背诵的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项目化教学与 AI 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项目化教学与 AI 技术的融合是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知识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运用与实践能力。AI 技术则能为项目化教学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教师可依据 AI数据分析精准调整教学策略 [1]。同时,AI 技术凭借丰富的资源储备与强大的情境构建能力,能够“智”造出逼真的古诗文学习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动力,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个性化学习,助力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状态,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真正实现“诗境‘智’造,学思项’融”。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一)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消极地接受知识,很少有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可能。教师通过阐释创作背景、解读语义、剖析语法传授知识,虽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但过度强化教师主导,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致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对于诗文的理解只停留于表层,很难感受到深层内涵和艺术魅力。
(二)过于注重字词解释和背诵
传统教学往往以字词解释和诗文背诵为侧重点,而忽略了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大量机械性的字词解释和背诵任务使得学习变得枯燥,学生很难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思想感悟,容易养成死记硬背、不能体会古诗文艺术价值和思想精髓的不良习惯。
(三)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传统模式中,学生主要靠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古诗文的学习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但是教师往往直接给以回答,没有给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实践的余地,这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三、基于 AI 技术的小学语文古诗文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
(一)项目主题设计:AI 赋能,诗境“智”启
项目主题设计作为项目化教学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与教学目标达成。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结合情境认知理论对真实学习环境的强调,教师在设计时需将古诗文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智”创场景。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为教学案例,教师围绕“诗歌境界由‘智’塑造,学习思考是项’完美融合”理念,策划“AI 勾勒诗意江南”教学项目。在主题创设阶段,借助 AI 语音合成技术生成《暮江吟》不同风格诵读音频,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情感基调;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输入“残阳铺水”“珍珠的月亮弓”等意象关键词,创建动态水墨画作,助学生观察画面、推测情感。项目任务分基础与进阶:基础任务是让学生用 AI 绘画工具绘江南暮色图并语音解说 30 秒;进阶任务则驱动学生用 AI 语言分析工具拆解诗歌,撰写 500 字赏析短文,再通过小组互评、AI 智能查重、语法纠错等优化作品,实现从被动知识接受到主动“智”创诗境的转变。
(二)项目活动设计:学思“项”融,多维实践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中“学习应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核心观点,结合体验式学习理论对实践参与的重视,项目活动设计需构建多维互动场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古诗文的理解。以《题西林壁》教学为例,开展“AI 导览,探秘西林壁”沉浸式项目活动。先运用 AI 虚拟现实(VR)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 1:1 虚拟庐山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跟随AI 导游了解庐山地质构造、历史典故及苏轼创作背景。诗文探究环节,借助AI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诗句解谜”互动游戏,学生输入关键词,AI 呈现相关文献与评价,引导解读哲理内涵,还关联现代心理学理论助其理解认知差异。实践活动注重跨学科融合,学生分组用 AI 视频剪辑工具制作“庐山研学Vlog”,或通过 AI 编程平台设计“诗句闯关”小程序。合作时,AI 监测小组讨论数据,辅助教师指导,实现传统文化学习与现代技术应用的深度交融。
(三)项目评价设计:智能评估,全面发展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关注,结合形成性评价理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项目评价设计需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个性表现的智能评估体系。以《雪梅》教学项目为研究对象,构建“三维度 + 双主体”的 AI 多元评估体系。第一维度知识运用方面,AI 系统自动批改学生诗歌赏析报告,通过语义分析判断哲学解读准确性,标注有问题段落;第二维度创意表现上,AI 艺术评估模型对“梅雪主题”数字绘画、短视频作品评分并提改善意见;第三维度过程能力中,AI 学习分析系统根据学生小组讨论表现生成动态能力雷达图。评价时,除教师反馈外,引入 AI 智能同伴互评机制,学生提交稿件后,AI 分配匿名作业让其撰写评语,分析评语质量并提示不佳评语。最后,AI 融合评价数据制作可视化学习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明确学习不足提供依据,达成教学愿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 AI 技术的小学语文古诗文项目化教学,通过“诗境‘智造,学思‘项’融”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该教学模式以 AI 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以项目化教学驱动学生深度思考与实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AI 技术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与精准工具,推动教学过程向高效化、个性化发展。未来,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一教学模式有望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亦芬 . 融合 AI 技术的小学语文立体化教学场景研究——以统编六年级古诗文教学为例 [J]. 中小学电教 , 2025, (05): 58-60.
[2] 朱一平 . 数字技术优化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路径分析 [J]. 华夏教师 , 2025, (08): 99-101.
[3] 宋效晟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探究 [J]. 小学生 ( 中旬刊 ), 2024, (05): 79-81.
本文系闽清县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 2025 年度课题《AI 技术助力小学语文古诗文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MQ202507X)研究成果之一